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手机厂商扎堆造车,谨防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2021-04-26 14:46
侃见财经
关注

如今,汽车行业风云再起,巨头扎堆奔赴造车,跨界频繁。

一个多月之前,雷军才刚刚对外宣布小米将进军汽车行业,并声称“会压上自己所有的荣誉来造车”,一个多月之后,华为与赛力斯共同研发的汽车就已经亮相上海车展,而且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汽车的预定量就突破了3000台。

巨头扎堆造车,频繁跨界,造车真的是手机行业的“解药”吗?

除此以外,无人机龙头大疆、扫地机器人龙头石头科技也都宣布入局造车,还有网络安全龙头360也被传出了造车传闻,再加上之前的滴滴,一时之间,造车好像就变成了门槛特别低的事情了。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作为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成熟行业,每一辆汽车背后牵扯到的是成千上万个产业链,大到一个轮胎,小到一颗螺丝都有明确的分工,巨头造车实则并不容易;而且,造车是一场“烧钱”活,曾经的巨头乐视网就是被造车拖下了深渊。

“超级蛋糕”的巨大诱惑,引来巨头纷纷抢食

曾以为近几年掀起的造车新势力大战就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最高潮,没想到原来这才是刚刚开始而已。

最近的汽车圈可谓是看点不断。一个多月之前,雷军才刚眼含热泪地宣布小米将进军汽车行业,一个多月之后,“友商”华为就联手赛力斯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最新的汽车。

除此以外,像大疆、石头科技等巨头也宣布入局,再加上之前的滴滴等企业,汽车行业突然就变成了巨头们的竞赛场。

为什么突然之间,互联网巨头们一下子都涌进来做汽车了呢?原因还是跟新能源汽车火热且潜力巨大的市场有关。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有多火?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全球第一,累计销量已超550万辆;今年1-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53.3万辆,同比增长3.2倍;售出51.5万辆,同比增长2.8倍。

巨头扎堆造车,频繁跨界,造车真的是手机行业的“解药”吗?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又有多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80万辆;在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里则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而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汽车新车销售的5%左右,按此计算,还有4倍的增长空间。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个原因外,汽车背后巨大的生态也是互联网巨头们入局造车的重要原因,在如今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见顶、巨头为抢夺用户时间必须寻找新的承接点。

正是在造车这巨大蛋糕吸引下,巨头们才纷纷加入了战局。

投资巨大,想吃这块“蛋糕”并不容易

造车真的有这么容易吗?其实并不然。

造车首先就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烧钱”是这场造车游戏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以国产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为例,去年,比亚迪的营业总成本高达1490亿,其中营业成本为1263亿,研发费用为74.65亿,销售费用为50.56亿。由于销售汽车需要众多的线下门店,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恐怕就需要上百亿的资金。

巨头扎堆造车,频繁跨界,造车真的是手机行业的“解药”吗?

除此以外,造不造得出来,何时能量产又是一个大问题。

以三大造车新势力为例。蔚来早在2014年就已经成立,但第一辆车ES8的量产交付是在2018年,历时4年的时间;小鹏汽车量产交付的第一款车G3,花了3年;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Li One2019的量产交付,也是在公司成立4年之后。

还有的公司则是根本造不出车,像曾经的乐视网,阵仗很大却迟迟未见真车;甚至是如今的龙头特斯拉,曾经也陷入过量产的困局之中。

造车两字虽然看似轻巧,但实际上企业需要为此做出很多的准备。例如不久前宣布入局的小米,直接就晒出了其账户上的现金余额——1080亿元现金,足可见造车需要花费的力气到底有多大。

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块“蛋糕”,但想吃上其实并不容易。

谨防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以往烧钱去催熟一个行业的故事,最终就只“烧”出了一个巨头或者全军覆没。如今,造车显然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巨头们蜂拥而上,所以我们应该防止未来再次出现“一地鸡毛”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即便巨头们烧得起钱,也造得出车,但这背后还有不少的风险。

售后上,能否做好售后服务也是未来的一大难点。

研发、生产都不过是造车开始,在卖出一辆汽车之后,长达数年的售后服务,无疑更加考验互联网巨头,汽车不是手机,坏了可以换,强如特斯拉,如今也因为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而被消费者诟病,抵制事件频发。

除此之外,活得久也是互联网巨头造车的一大考验。

即便巨头们能成功造出车来,但如果活得时间不够长,消费者买车后没多久车企就活不下去了,对消费者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近几年,倒下的新能源车企数量并不少,它们不少都已经研制成功出汽车,少部分更是已经售卖,但后面因为经营不善最终破产,消费者只能自己吃掉这个亏。

总而言之,造车这件事,可能容易可言。

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确实前景广阔,国内互联网巨头入局造车也值得支持和认可。然而,造车这件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成功的,如今巨头们加速造车,我们除了看到美好的一面之外,更需要谨防最后的一地鸡毛。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