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为什么是超融合,而不是dHCI?

2021-11-11 17:03
科技云报道
关注

今年8月,Gartner公布了2021年存储和数据保护技术成熟度曲线。和2020年的技术炒作曲线相比,dHCI(分离式超融合基础架构)已经脱离了炒作周期。 为什么dHCI还没火起来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什么是dHCI? dHCI概念最早源于创新厂商Datrium发表于2016年1月的DVX平台,是第一种dHCI形式的产品。
接着NetApp于2017年中发表的HCI,以及HPE发表于2019年中的dHCI,也都采用了相似的dHCI架构,让这种型态的产品在短短3、4年间,从一种新兴厂商的尝试性产品,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新产品类型。 2020年,Gartner提出了dHCI的定义:分离式HCI是使用单独的计算和存储节点的三层存储体系结构。

存储可以是基于外部控制器的横向扩展存储,也可以是专用的SDS。dHCI提供了简化的HCI管理模型,同时允许独立扩展计算和存储。 相较于标准的超融合系统,dHCI的特征是拆分了运算与储存节点,其中运算节点负责运行Hypervisor的主机,专门因应VM运算负载;储存节点则是提供储存资源的丛集式储存阵列,专门因应储存I/O负载。 为了更好地理解dHCI,Gartner给出了超融合、dHCI和融合系统的区别。

CI融合基础架构系统基本上只是一个网络、存储和计算机架。CI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存储和计算兼容性问题。

当厂商支付了所谓的互操作性测试和预期功能的费用后,后面的基础架构升级必须基于“框架”来进行。

因此,不应单独升级网络、存储或计算,而只能通过购买额外的框架来升级。额外框架的所有规格均由厂商确定。

换句话说,CI相对昂贵,但另一方面,厂商保证了兼容性。同时,CI的目标之一是减少复杂性,同时减少空间、电源、冷却和电缆成本。 HCI(超融合基础架构)部分消除了CI的挑战。

关键的区别在于,在CI基于硬件和构件的情况下,HCI由软件定义,同时,HCI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由于普通的HCI是基于软件解决方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x86的标准服务器平台,这样就能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一些厂商通过执行所谓的在线数据精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站点提高本地和远程的数据效率。

这样的HCI解决方案在现在的全球趋势下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在正常情况下,存储和计算在HCI环境中不能相互独立运行,而在dHCI(分解超融合基础架构)环境中却可以。

换句话说,使用dHCI分解融合基础架构可以使事情变得更简化。dHCI启用的功能是使用现有服务器并添加基于dHCI的存储阵列。

总的来说它具有CI的灵活性和HCI的简便性。它分离了服务器和存储,但是集成了超融合控制,以在灵活的架构上提供简单的基础架构管理。 dHCI提供了最佳的CI和HCI的最佳效果,以下是它的优点:

能够重用现有网络并进行计算。

正常运行时间长(99.9999%)。

极短的回应时间(不到一毫秒)。

快照,复制和加密。

基于云的机器学习可预测并防止从存储到虚拟机中的问题,并消除基础架构管理中的误区。

组件的缩放是单独进行的。因此,可以单独扩展其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

一键升级。“一键式”升级意味着立即升级服务器,存储和整个虚拟环境。这样,整个堆栈就可以以一种易于控制的方式获取补丁程序,驱动程序和固件升级。

能够将数据移动到Amazon Web Services,Microsoft Azure或Google Cloud Platform。

可以看到,技术的发展先后顺序是CI(融合基础架构),然后出现了HCI(超融合基础架构),之后有了dHCI(分解超融合基础架构)。

为什么是超融合   而不是dHCI? 在近十年里,超融合这一技术架构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从最初的几家创业公司扩展到了今天几乎所有一线大厂,都推出了自家的超融合产品,成为了继虚拟化之后一大主流产品领域。 随着超融合技术的发展,超融合平台的规划、购买、部署和管理方式也有所发展。

超融合系统的产品形态,开始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颠覆超融合基本特性之一——将“计算+存储合一”的形态,拆分计算与存储单元的新型态产品,即dHCI。 值得注意的是,超融合之所以得以大获成功的要素,就是“计算和存储合一”、“Scale-Out扩展”的特性,极大地简化了IT基础设施的部署、扩充与管理程序。

只要增加节点,就能获得更多的计算与存储资源。 这样的特性,让IT环境的管理者不用再烦恼服务器、存储与网络等元件的选购、设定与建置等繁杂事务,只须选购超融合系统的节点,就能取得所有需要的资源,迅速完成IT基础设施的建置。 既然超融合已经获得了全面的市场认可,为什么还会出现dHCI这样的“异类”超融合形态? 这是因为超融合系统“计算和存储合一”的基本特性,也在应用上带来了两大限制: 首先,是计算与存储负载的互相干扰,上层的Hypervisor平台与底层存储系统平台,都使用同样的节点硬件资源,导致计算与存储两种工作负载,互相影响对方的资源使用。 其次,是对称式扩充的限制,无法适切配合用户端不对称的扩充需求。

在超融合架构下,每增加一个节点,运算与储存资源便会同时对应的增加。

但户实际环境的扩充需求,往往是不对称的,然而受限于超融合架构,用户即使只是单纯需要更多储存空间,却也被迫买进一整台节点,而这台节点所带来的额外的运算能力,是用户不需要的,反而形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扩充的节点数量越多,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越多。 而dHCI的架构优势在于允许IT人员独立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所以非常适合支持不平衡的工作负载,比如:需要不同的服务器大小和配置;有混合的多CPU要求;消耗大量的存储容量;具有不平衡的计算和存储增长要求;要求极高的 I / O;需要低或固定的延迟。 与超融合相比,dHCI还可以支持裸机工作负载,并且可以提供更可预测的延迟和更高的存储吞吐量。 dHCI的诞生表明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个市场需求是否足够大,大到支撑dHCI成为继超融合之后的主流产品类型呢? 事实证明,dHCI和超融合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其目标都是为了解决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并提高效率。

无论是SDS还是超融合厂商,都可以向前一步来提供dHCI的功能。 如今,几大主流厂商如NetApp已退出了dHCI市场;Datrium被VMware收购,其dHCI产品线停止销售。

这个市场的主要玩家只剩下HPE,以及戴尔为了对标HPE的dHCI而更新了VxRail超融合,以突破存储容量的限制。 至此,已经没人炒作dHCI了。

dHCI还未火CDI已来 当技术持续发展,dHCI还未在市场上大展拳脚,CDI(可组合的分离基础设施)又成为了数据中心融合发展的下一阶段。 CDI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抽象化,并将它们作为服务提供,可以动态组成和重新组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程序需求。

该基础设施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管理API,管理员和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它们来供应资源以及编排和自动化操作。 与dHCI一样,CDI比融合基础设施或超融合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的工作负载。

例如,原始的融合基础设施系统和超融合系统只能运行虚拟化的工作负载。现在,许多较新的系统都支持容器。 但是,只有CDI才能在虚拟机、容器和裸机上运行应用程序,并也更适合容纳现代应用程序。

其全面的API简化了管理并简化了操作,从而消除了其他基础设施所带来的许多部署和优化开销。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系统、超融合和dHCI系统是静态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其物理资源,但无法对系统进行动态分区和重新配置,以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应用程序工作负载。
但CDI显然更加灵活和新型,可以动态组成和重新组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程序需求。 虽然在许多方面,可组合性仍然是一种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CDI的提出也印证了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可以长盛不衰。 事实上,融合系统、超融合、dHCI和可组合系统可能会共存多年。

在适当的时候,可组合系统将进入融合类别,融合系统变得可组合,超融合和dHCI系统也可以获得可组合性融合。毕竟,这只是虚拟化系统的另一种方式。 说到底,基础设施技术是动态且灵活的,数据中心的融合、超融合和可组合性之类的术语可能毫无意义。

企业需要的不过是适合自身业务并且可以适应未来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