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计算机专家李三立院士因病逝世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李院士一路走好!4月23日,据媒体报道,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7岁。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计算机专家李三立院士因病逝世

(源自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

人生点滴

公开资料显示,李三立,1935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

1951年—195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5年—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助教。

1956年—1960年,就读于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C.A.列别杰夫院士,并获得CANDIDATE学位(苏联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签有协议,苏联科学院的这一学位等同于美国PhD(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1961年,担任清华研制电子管计算机911的运控组组长。

1972年,负责研制一台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724计算机系统。

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1986年—2003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召集人。

1988年,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2000年,担任国家攀登计划B“高性能计算机”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负责在上海大学研制成功220个处理机的集群式系统“自强2000”。

2003年8月,为深圳大学研制共有256个CPU、峰值速度达1.5万亿次的“深超21C”超级计算机。

2004年,领导的研究组和惠普公司合作,在上海大学完成一台共有352个CPU、峰值速度达2万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上大自强3000”。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1650780424267059260.png

(源自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

曾带领研制2台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

据悉,李三立曾负责研制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724机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102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80年代以来,李三立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146位)和“自强3000”(2004,126位)。

据了解,“深超-21C”超级计算机系统由深圳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它所具有的高计算能力供国民经济和高科技相关的各领域使用,如应用于科学计算、气象预报、环境科学、工程设计模拟、材料科学、药物筛选以及海洋科学等领域。早在2005年开始,“深超-21C”就已经在深圳大学正式投入使用,彼时运算速度为华南地区第一,峰值速度达到15000亿次/秒。此外,“深超-21C”和“自强3000”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TOP 500。

感谢老先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