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何突围?

  今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持续回暖,让不少企业似乎又回到了金融危机前“被定单追着走”的时代。然而,行业的快速回暖,却难掩原材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出口“两头在外”的严峻现实。

  困局

  “我们现在开足马力生产光伏电池,但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国内光伏大型企业英利集团一位负责人透露。事实上,其他大企业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保利协鑫能源[2.49 0.81%]控股有限公司等均处于这样的状态——产品供不应求。

  北京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市场专员透露,国内光伏市场在去年还很萧条,但今年春节后突然回暖,现在很多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而这一次扮演“救赎角色”的是德国光伏政策补贴法案。

  不过,亮丽的出口成绩单背后,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上游原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两头在外’对行业发展很不利。”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云樵指出,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国内光伏市场还未真正开启,我国光伏企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面临巨大的风险。

  9月末,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内的专家们也提醒,国内光伏企业不能盲目乐观。一些主要的国外市场有萎缩的趋势,德国已于今年7月宣布将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未来两年德国光伏安装量将呈缩小趋势。

  此外,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说道,由于科技水平制约,我国至今尚无法自主生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器件——高纯度多晶硅,只能依靠进口,使产业链的上游这一头也在外。面对国外传统七大厂商为首的晶体硅材料供应商,中国议价能力很低。这种现状又导致了我国光伏产业成本居高不下。

  突围

  那么,面对 “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尴尬,作为市场的后进入者,我国光伏企业该如何突围?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徐昂提供了3种具体模式:资本驱动模式、成本驱动模式以及工艺驱动模式。

  徐昂指出,资本驱动模式,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进入光伏产业之前,至少具备一项传统优势业务,能够为其提供持续的资本供给,或是外部融资能力突出,能够获得可观的融资规模的企业;成本驱动模式,适用于成本控制能力较强,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企业;而工艺驱动型,则最适合具备精密机械制造基础的企业,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尤其是对风险规避型企业而言,这种模式,能够在光伏产业装备和传统精密机械设备之间,实现产能公用,在行业震荡期,可以迅速完成产品切换,减少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尽管3种模式的出发点和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不过,徐昂强调,“其前提都是以产业链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为核心目的”。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也认为,面临两头在外的产业困境,中国光伏企业有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事实上,“垂直一体化,做全产业链”已在太阳能领域得到肯定。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就公开表示,“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当前,从先入行到“后进者”,投资者们已经纷纷踏进了“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的模式。

  其中,以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信奉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带来成本的最低化。同时,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CSI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光伏企业也同时在产业链上有不同程度的延伸,试图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