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OFweek:电子行业今日早报(7.27)

  中日韩电子工业:垂直整合模式的学习与后来者居上

   在电子工业领域,中日韩之间隐然存在着“阶梯效应”,即彼此传承般地学习着垂直整合模式。这一模式自日本发轫,在韩国三星手中发扬光大,成为集大成者,而台湾地区的鸿海也正顺着这一模式发展。

  一定阶段内,三星目前所积累的垂直整合优势几乎无解,这也基本成为业内共识。电子工业从最上游的原料、中段的关键零组件制造、品牌设计、代工再到终端产品、渠道的大产业链中,三星横跨品牌与关键零组件制造两个环节,且都极为强势,由此形成了对上下游其他各环节的优势。

  而日本的电子企业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零部件精密制造、商用市场,日本电工、村田制作所、京瓷等业绩就好于原先大力布局消费级市场的各大巨头。另外,在一些垂直应用领域中,日本企业仍有业界佼佼者,如汽车电子芯片领域中的瑞萨。

  而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也许在将来出现在大陆和台湾地区。

  台湾电子工业正与中国大陆逐步结合,事实上,除了先进制造业概念中的芯片业仍被台湾地区当局囿于岛内,零组件制造及代工业主体均已西进“登陆”,譬如高世代面板线、庞大的代工产能。

  而中国大陆则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优秀的人才资源以及庞大的市场。此间,本土垂直整合模式也已冒头,如被称为“小富士康”的比亚迪、TCL、京东方等。

  与日本、韩国的电子企业不同,鸿海起家于零组件代工,故其垂直整合并非从头开始,而是顺着产业链逆向延展。囿于代工基因,它至今无法渗透自有品牌,不敢进行触怒苹果等众多合作伙伴的“自杀式”尝试。不过它仍有空间,即选择布局强势渠道,曲线获得产业链话语权。

  他还更有“串联”中日资源联合抗韩的计划。今年,鸿海入股夏普,正是其获取面板资源、渗透进日本电子产业的布局动作,与此同时,富士康中国投资总部也落户上海,在中国大陆扎根更深。借助强大的代工底盘优势,鸿海正在“串联”中日各自优势的资源,形成联合生态与三星的一家格局对抗。

  鸿海也在制造产业链上做更多渗透。一位知情人士说,郭台铭近期也开始在芯片业做了不少投资,尽管目前仍投在设计领域,但深入“染指”芯片业的图谋早已展现。

  编辑点评:不久前,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曾发出“盛世危言”的警告,坊间多将此解读为源自三星偏科严重。但事实上李健熙的预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星自身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提醒这个庞然大物保持内部谦逊。

  ARM联手台积电仍不敌英特尔

   ARM台积电(TSMC)合作,针对FinFET制程技术最佳化下一代64位元ARM核心。这想必让英特尔感觉颇为自得。

  毕竟,这验证了这家晶片巨擘的两位高阶主管──Paul Otellini(欧德宁) 和Brian Krzanich在投资者日(investor day)中所做的演说──英特尔领先最接近的代工竞争厂四年。事实上,台湾的制造商和ARM之间的合作甚至无法预期2015下半年以前能够量产,因此,这个赌注也可能过于乐观。

  现在,英特尔在FinFET发展竞赛中领先所有竞争对手,也再度印证了这个说法。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