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入驻ARM,中兴终于有救了?
可惜的是,这些“突破性”的产物并没有办法凭借一己之力打造生态系统。以龙芯为例,其最早曾和微软合作,提供过微软最精简的Windows CE的支持,而后又转向Linux的生态圈。在2016年底其最新的“龙芯3A3000”处理器发布之时,龙芯CPU首席科学家胡伟武曾在文章描述了这颗芯片的主要用途:“以政府办公为代表的事务处理”。
而更加专用化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则要好上不少,毕竟能用到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场景,也就不怎么在乎再为这个应用开发、改进一款软件了。但反过来说,申威处理器也的确不怎么可能被应用到消费级市场当中去。
公允地说,不论是龙芯,还是申威,虽然硬件方面已经有所进展,但在软件生态上,都存在不小的“坑”。这种结果其实也不难找原因,一边是做完硬件做软件的工程师,一边是全球性生态、到处都是程序猿。
此前流出的ARM中国集资PPT
回望处理器架构中“两大巨头”x86和ARM,他们的成功都相当“复杂”:要有‘Wintel’、“AA”这样亲密的软件端战友、要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要能够不断随时间提升硬件水平,最终这些因素会形成一个生态。生态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一款产品、甚至是一家公司的生死。
另外一个关键是时间,还是以x86和ARM为例,x86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不仅是计算机浪潮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同时也参与了最早的处理器生态建设。ARM的崛起也很“顺理成章”,当年CISC架构路线处理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来能效比不高、无法小型化的问题,众多的移动端设备急需ARM来解渴。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半导体体系,甚至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很难遇到并且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中国ARM”的真实意义?
此前流出的ARM中国集资PPT
羡慕但是又不只是想跟随——这估计是中国半导体科研人对于外国“Wintel”、“AA”这种比较完善体系看法的最好概括,正如龙芯CPU首席科学家胡伟武自己写的那样:“当‘马仔’,是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说是不安全感也行,说是希望核心技术想要独立自主也行,这种情绪实际上对ARM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因为ARM想要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更重要的是,ARM想要在中国成为主流半导体处理器架构,并让中国成为ARM全球的下一个生态支撑点。
事实上,2017年底的行业会议上,邻国印度就将RISC-V指令集定为了“国家指令集”。前者是一款开源的指令集,因为“不收知识产权费用”的优点也吸引了不少公司参与。
“国家指令集”这个做法也有深意:集中珍贵的半导体人才,集中攻壳一种指令集下的处理器研发,虽然不同项目容易构成直接竞争,但对于上层生态来说,吸引力就大了不少。不过截至目前,印度方面还没有太大的进展传出,一定程度上与RISC-V指令集开源但同时难度较高有关。
这个时候我们再反过来看目前中国的状况,不仅没有主导性的指令集架构,而且大家都想要发展“自主”的处理器技术。但限于半导体厂商的技术保密和软件生态的薄弱,中国一直无法进入生态良性循环。相反ARM所采用的是知识产权授权模式,所以国内客户跟国外用户一样,只要给钱就能拿到芯片的源代码,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拿架构授权自主开发处理器。
于是乎,中方给ARM中国注资就变成了一个最优的变通方案:ARM依旧拥有现有处理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ARM中国合资公司排他性拥有ARM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合资公司将开发自主的ARM兼容处理器和其他IP,并拥有其产权。
不同于过去的一些合资只是卖现有甚至是过时的技术,或者在其他地方没有市场的产品,ARM中国合资公司开创了面向未来的合资新模式。
随之涌向ARM的,将会是一大批世界最勤奋的半导体工程师,以及全面、国家牵头的资金支持。当然,ARM最想看到的还是国内ARM应用遍地开花,甚至是国内贡献出更多有利于ARM发展的新核心技术。
此前流出的ARM中国集资PPT(给出了一堆假设条件,ARM中国2021年将上市)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方案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将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红利,从全部流向国外,转为一部分留在国内。
这不仅仅是钱的事,还包括人才培养、半导体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例如,目前ARM中国的新网站已经添加了官方的社会招聘入口,并且是应届、实习、社会三大渠道同时招聘。其中规格最高的社会招聘,一口气列出了37个职位,涵盖了CPU、GPU、IoT、软件等。
“招聘并且使用本地人才”应该也是中资注入的一个附属条件,因为数量不算太多,这一批岗位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国内具体项目和客户的对接工作,当然也有可能进行一定的专利技术研发,他们将近距离观察到ARM的技术储备和经营方式,绝对算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有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的确应该暂时把民族情绪控制一下。
写在最后:谁都不能没有中国
在整体中美经贸、技术大对抗的大环境下,ARM能够和中国达成这样的合作,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
事实上,半导体领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跑步冲刺”进中国,以前一阵子一众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公司进驻南京为例:台积电带来了16nm制程的12英寸晶圆厂、欣铨带来了成熟的半导体测试封装技术、ASML直接进驻南京提供光刻机全方位服务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原因很简单:这些公司都害怕错过中国。
在持续“超速发展”的半导体行业中,抢夺市场与技术一样重要,尤其还是在摩尔定律持续逼近、半导体巨头之间互相渗透、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
这也算是中兴事件之后,商业驱动的半导体业给出的一份答案——尽管先进技术有禁令,但是面对同时拥有市场和发展决心的中国,没有哪家科技公司能视而不见。(作者:李赓)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即日--2.7了解详情>> 【森海塞尔】TeamConnect系列产品——提升视听之体验,塑造音频之未来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