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手机涨价潮,供应链和新技术要“背锅”
智能手机的“消费升级”
新一轮的涨价潮不能全然归罪于产业链,甚至出现了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按照CCS Insight 分析师本·伍德的说法,“消费者愿意为手机支付溢价,因为手机可以说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电子产品。”
我想,这种有些极端的观点肯定不会让消费者喜欢,却也不无道理,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业已改变,从“需要购买手机”转变为“需要更好的手机”。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智能手机也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创新升级”。2016年以前,手机发布会上出现最多的话术就是处理器较于上一代提升了多少,然后是围绕性能提升的一些衍生应用,多数手机厂商扮演了“技术搬运工”的农夫山泉,由此节省出来的研发成本可谓相当乐观。引用小米招股书中公布的数据,在营销与研发的开支占比中,2015年分别是2.9%和2.3%,2016年是4.4%和3.1%,“重营销轻研发”的逻辑着实可以降低成本,况且营销对销量还有着更为直接的驱动效果。
不过2017年的风向有了转变,全面屏、3D结构光、屏下指纹识别、快充等技术创新相继出现在发布会上。诸如华为的麒麟处理器、OPPO的VOOC闪充等对销量的驱动不可小觑,毕竟2017年以后的销量榜单中,华为和OPPO屡屡锁定销量前三的位置。尝到了创新甜头的手机厂商,在技术创新上的动作更为频繁,也在迫使其他手机厂商加大研发投入,这些都是手机成本的一部分。
品质升级则是感知明显的另一面。国内手机市场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和品质,这又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用户对品牌印象的形成,明星代言和广告营销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手机使用起来是否卡顿、手机有效的使用寿命、乃至手感、外观、配色等细节,无不是用户感知品质感的渠道,也在潜移默化中侵染着用户的品牌印象。
如果从2010年智能手机普及伊始算起,不少消费者购买过3部以上的智能手机,曾经踩过的坑也就成了教训。何况国内用户的换机周期已经高达22个月,无疑对品质有着更大的要求。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来看,除了配置上的升级、系统上的优化,如何提高良品率、进行更为复杂的技术测试,都是品质升级的方式,也都是“烧钱”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个隐形成本,即服务升级。《超时空同居》中有这样一个桥段:2018年的佟丽娅把智能手机形容为“私人助理”,不仅可以发号语音指令,还可以听音乐、叫外卖,这是1999年的雷佳音难以想象的。即便时间的跨度没有19年那么夸张,智能手机相比于5年前在“服务”上也是两种画面。
简单来说,5年前还是“叫卖硬件”的时代,虽然已经有了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雏形,却也仅仅局限在UI上。如今的智能手机可以形容为“陪伴式服务”,需要数据备份、定位的云服务,需要语音唤醒的人工智能助手,需要满足个性化的主题商店,以及紧跟Android步伐的系统升级优化,无疑增加了手机厂商的运营成本。
如何让用户为服务付费?这是自互联网诞生就开始讨论的话题,甚至被上升到互联网“免费”的本质。手机厂商的作为看似有些“鸡贼”,将服务的费用叠加到产品售价上,既保证了用户体验,又摊薄了自身的成本。
写到最后
手机涨价总有一个阈值,但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数字,就算是苹果也在一步步试探。当iPhone X给出1000美元以上的定价时,外界普遍的态度是嗤之以鼻,可9to5mac统计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数据:iPhone X上市一个月后就一举登上美国智能手机销售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同时在中国拿下了6%的市场份额。蒂姆·库克也曾在苹果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表示,iPhone X每周的销量都比其他任何一款iPhone都要好。
诚然,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涨价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华为、OPPO等国内手机厂商动辄几千万台的季度成绩已经是最好的证明,特别实在供应链涨价、贸易战、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涨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过这种理性是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或是技术创新、或是产品升级、或是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还需要尊重用户心中的阈值。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