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华为AI 三十而立

2018-10-29 10:08
来源: 镁客网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31岁了。

通信届的老将,在今年为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转身。虽然华为不认可这是一种“转型”,并且将人工智能定义为“通用技术”,但是以外界来看,本月全联接大会上发布的“达芬奇项目”以及两款AI芯片,都扎扎实实地透露着而立之年的华为:AI立身,意气风发。

对于华为不喜欢“转型”这个说法,可以从此次AI全栈布局中窥见一二。以华为的角度而言,全栈方案是打通既有的云端和终端,从而形成的全场景AI解决方案。这样一来,AI自然可以被视作是通用技术工具,叠加在既有的业务上,就像华为不单独售卖芯片,而是将它作为赋能工具,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而已。

摸爬滚打三十年的华为,在攻占AI这件事上,做到了“曲线救国、锦上添花”。

党全栓说,对华为而言,“全栈全场景”的提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事实上,这确确实实水到渠成的事,其实暗含了华为迈入而立之年的多年谋划。

端倪初见,华为的AI战略

在华为内部,全栈全场景的项目名称为“达芬奇项目”,也是外界传闻中信息最少、最神秘的项目。尽管徐直军强调达芬奇只是华为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但其实它整合了华为体系中诸多耀眼的、有价值的部分,这称得上是一种技术派的浪漫主义情怀。

徐直军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达芬奇这个人就是博学家,多才多艺,什么都懂,是画家、发明家、 医学家、 生物学家、地理学家 、建筑工程师等等,所以非常切合我们要做这个事情。一开始,这个项目是自下而上驱动的,由开发人员发起,最终,我们想要做的就是一个芯片支持全场景,可以在最宽范围支持架构。”

在这样的初衷下,华为提出了全栈全场景。按照华为的构想,全栈支持的就是全场景,而“全场景”的含义就是云、边缘到端的场景需求。

这样的限定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止华为如此理解,对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行业人士多认为AI能力已经尽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人工智能催生的云-边缘-端这样一种形态都不会有所变动。因此,基于这一认知,华为为解决方案的提出找到了立论点。

通常,ICT领域的产品公司或者运营商,都是不敢贸然提出这一构想,但华为不一样。它出身华强北,从市场的跌打滚爬中起步,做过通信设备,卖过产品,自研过芯片。在ICT领域,华为的触及面可以说十分广泛,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和认知,华为才敢提出全栈。

所谓全栈,就是华为从底层芯片到顶层应用端做了全套,目前主要有四层:1.基于可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芯片和IP:Ascend芯片层,除了发布的昇腾910和310,还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系列;2.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CANN;3.支持端、边、云独立的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框架的MindSpore;4.提供全流程服务(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的应用使能层。

简单来说,即是同时拥抱基础建设和开源平台,物质精神两手抓。

第一层芯片层,华为用各种IP把适用于物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应用场景的各类芯片统一起来。这里的亮点很大程度上就是贯穿各类芯片并配合上层调用算力的IP与芯片的密切配合。在现场,党全栓就格外强调了:面对一个复杂场景,其实单颗芯片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系统更注重如何根据需求高效调用不同的芯片。

第二层则更像是AI时代催生的产物。早先,算子多见于通信算法上,即信号处理常用的卷积运算。但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加大,将各种经典的算法存储为工具库来调用是一种必要,也是华为的先见。就像是芯片设计所需的EDA工具一样,华为利用自己在ICT领域的算法积累,搭建了这样一个可自动调用的算子库。这是为开发者提供便利,也是为自己的芯片架构推广谋动力。

前两层是华为架构的基础,第三层则是这套方案的核心所在:全场景支持。开发出一个可以根据场景来调动底层芯片算力的架构,是很多致力于开发AI芯片平台公司所希望做成的事情。如果华为此次真能达到反复强调的“高效”,确实也是一次大进步。

最后一层,其实是为调动开发者在华为平台上开发积极性的一种服务,一如卖产品,华为选择在最后一层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让开发服务体验更优,以此争取更多的开发者来使用。

不得不说,华为深谙“分享即收获”的道理,这是技术信条,也是商业手法。

因此,华为全联接大会的第三天设定的是专属开发者的主题日。走出了通信的桎梏,华为首先拥抱的就是开发者。在这方面,华为确实下了大工夫,它提供的服务几乎遍及人工智能各个细分领域。除了全流程ModelArts外,它还发布了视觉开发破平台Hilens,量子计算模拟器HiQ,线下开发套件Atlas 200,服务堪比谷歌。

徐直军非常接地气的给出结论,“我们就是致力于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生态。”

但作为开发领域的后来者,凭价格便宜和算力充足,华为是否能和有着数十年开发平台服务经验的谷歌们比拼,甚至把开发者们吸引过来,这还值得商榷。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