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芯片企业集中上市,谁将背靠“新基建”崛起?
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不少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是过去十年形势最差的年份。
与全球半导体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我国半导体行业增速仍然保持20%左右。除此之外,2019年,可以说是中国芯片产业的爆发之年:一方面,中国传统芯片市场在全球地位持续提升;另一方面,AI芯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0年,这种逆势突围的势头将更为明显:中央将“新基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将带动对半导体的需求;同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预计三月底正式开始实质投资,中国半导体行业春天悄然而至。
事实上,中国芯片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科创板开市,让过去一些“埋头苦干”的企业从幕后走到前台。在这些企业中,有的打破了国外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卡脖子”局面;有的成为了细分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者。
那么,中国芯片企业究竟遵循怎样的发展规律?“新基建”能为它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它们在未来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成为在全球半导体转移浪潮中的受益者?
传统芯片企业规模化
芯片可以分为传统芯片和AI芯片。传统芯片一般指的是CPU和GPU,其功能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心的数据。英特尔、英伟达都是全球顶尖的传统芯片制造商。
从国际芯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或许能窥见芯片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英特尔为例,1959年至1969年间,其所承接的都是定制化业务。由于定制化业务所投入的人力成本较高,业务规模很难实现扩张。
然而,拐点出现在1969年。这一年,英特尔实现了技术突破,获得了生产标准化产品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其业务复制打下基础,其营收开始呈指数型增长。英特尔成功实现了从技术服务型公司向标准化产品公司的转型,实现了规模化增长。
可以说,英特尔的发展历程是传统芯片行业发展历程的缩影。目前,中国在传统芯片领域虽然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距离,但整体上已经进入了规模化阶段。
由于中国传统芯片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崛起并非易事。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芯片企业,我们从其发展路径也能窥见一定规律性:
相比于产品线丰富的外国企业,中国企业往往从细分领域切入,重点布局少数几类产品,凭借价格优势抢先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随即迅速铺开市场,成为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企业。当获得一定资本和技术积累之后,企业将一方面扩充产能,满足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其他产品线,获得新的增长引擎。
以科创板企业晶丰明源(688368)为例,其主营产品为“LED照明驱动芯片”。 2015年,LED照明行业迎来洗牌期,下游市场出现价格战,晶丰明源通过“主动降价”,抢占竞争对手退出所带来的市场空白,价格下降刺激了公司产品销量增长。
有竞争力的价格加之与国际品牌相差无几的产品质量,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为了实现持续性增长,晶丰明源开始拓展智能面板、电机驱动芯片领域,获得新的赢利点。
除晶丰明源之外,聚辰半导体(688123)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主营产品为EEPROM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摄像头。我们所使用的三星、小米、华为等品牌手机中,都有它的身影。EEPROM领域曾经是欧、美、日企的天下,聚辰半导体凭借价格优势,2018年在手机摄像头这一细分领域,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供应商,占据全球四成市场。
在这之后,聚辰半导体加大了对“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产品的销售,该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可以与EEPROM芯片配套销售。在5G和多摄所带来的换机潮下,聚辰半导体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
澜起科技(688008)也是值得一提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是“内存接口芯片”,2018年,该产品销售额占据全球46%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IDT。此外,澜起科技还是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者,在行业中地位可见一斑。
2018年,内存接口芯片占澜起科技营业收入比例高达99.49%,意味着公司业务十分单一。基于此,近年来,澜起科技开始推出“津逮?服务器平台”, 该产品适用于对数据安全较高要求的数据中心。
总的来说,澜起科技正试图通过研发新一代芯片,保持其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的技术先进性;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津逮?服务器平台”相关产品实现量产,摆脱业务单一带来的风险。从而在云计算高速发展的驱动下,实现企业规模突破性成长。
除上述企业之外,科创板上市企业晶晨半导体(688099)、乐鑫科技(688018)、华润微(688396),尽管目前体量不同,但基本遵循相同发展路径:凭借同品类的集中布局,打响市场知名度;再通过扩充产品品类,实现公司规模扩张。
AI芯片企业未来已来
AI芯片是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器件。不同于传统芯片领域显著的规模效应,AI芯片领域呈现出了独特格局: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以AI芯片为主营业务上市的公司,AI芯片企业大多还处于定制化的技术服务阶段,距离规模化量产存在一定距离。
业务涉及AI芯片的企业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公司,比如阿里、华为;二是传统芯片企业,比如全志科技、瑞芯微等;三是初创型AI芯片企业,比如寒武纪、地平线等;四是AI算法供应商,比如依图、旷视、云知声等。
总的来说,尽管许多公司已经发布AI芯片产品,但无论智能驾驶、智能安防都需要基于特定场景进行算法开发。因此,AI芯片基于场景的定制化程度十分高,目前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地步。
从使用场景来看,AI芯片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数据中心部署的云端芯片,二是在消费端部署的终端芯片。
云端芯片性能较强,能够同时支持大量运算共同运行;此外,它还能支持图片、语音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国内代表企业包括阿里、百度、华为。
大厂争相在云端芯片布局,主要因为该产品能与其现有业务进行充分融合:比如,阿里发布的“含光800”将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AI算力;华为发布的“昇腾910”将用于华为自有服务器和云业务上。
AI芯片除了在云端使用外,终端应用其实更为广泛。以城市级的人脸识别为例,人脸的相关特征数据由于涉及保密问题必须放在云端,而对人脸的检测、跟踪、特征提取则必须放在端侧,可以说终端AI芯片应用是大势所趋。
只不过,与云端AI芯片由巨头把控不同,终端AI芯片战场既有顶级玩家,也有跨界玩家涌入:比如传统芯片厂商,如全志、瑞芯微等;AI算法供应商依图、旷视、云知声等。
在AI芯片领域,由于应用场景尚在挖掘,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几乎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并且,由于中国企业拥有海量的数据,在训练算法方面,相较国外企业拥有较大优势。未来几年,AI芯片将加速走向标准化。
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芯片还是AI芯片,都迎来了比以往更好的发展时机:根据“新基建”七大发展方向,5G 通信网络的建设将带动对5G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的需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带动对工业级芯片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将成为AI芯片落地的重要领域。
在传统芯片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深入细分品类,将在更多领域站到国际舞台;而AI芯片还处于市场爆发初期,随着AI渗透进入各行各业,AI芯片未来将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甚至难以想象。毋庸置疑的是,庞大的市场足以催生新的巨头,中国的芯片战事才刚刚开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