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被误读的寒武纪,在争议中逆袭

2020-05-26 16:45
镁客maker网
关注

今日之寒武纪已非彼时的寒武纪。

新基建,今年最重要的“风”来了。

34万亿元投资规模、基建巨头入局、科技能力加持,新基建项目辐射了包括传统基建、5G、数据中心等在内的诸多行业,被视为有效提振经济的关键。

传统产业、互联网与新兴科技产业在这样宏大的需求之下,打出了前所未有的组合牌,其中不乏阿里、京东、寒武纪这样的领头型企业加入。

新基建究其“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力量的加持,而这其中的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半导体产业的进阶。可以说作为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芯片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内包括智能制造在内多行业的成败,这种成败不单单是市场份额受影响,更是科技竞备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而回归到芯片的技术本质,事实上像寒武纪这样的芯片公司,它们的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的技术底色及未来,也是决定新基建推进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被误读的寒武纪,在争议中逆袭

       被误读的寒武纪

然而在这场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必须要承认,初创公司的角色常常被误读。

通常局外人偏向于认为它们是借时代发展之势在上扬,其实在急流勇进中,它们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寒武纪为例,这家AI芯片头部公司所提供的技术能力恰恰是新基建最需要的。

5月20日,寒武纪回复上交所第二轮问询时披露,公司预计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约达6亿元至9亿元,加之早前的华为撤单以及证监会二十问,寒武纪在市值、营收、市场拓展、产品应用上的能力在过去和当下均遭到过不同程度的质疑。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寒武纪还是那个“被需要的”?

成立于2016年、即将上市科创板的寒武纪,它的成长之快是有些超乎行业意料的,尤其是它对产品技术走势的敏锐把握,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被需要性”。

我们现在回看市场的质疑声,究其本质无非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二是IPO上市资质。但其实质疑声背后,这家初创公司的核心价值——技术能力被选择性忽略了,它在商业模式、市场合作探索上的进步与努力也显然没有被发现。

被误读的寒武纪,在争议中逆袭

以华为撤单来说,我们看见的是撤单对寒武纪短期营收的巨大影响,但没有人留意到寒武纪已经针对该市场变化做出了业务调整,亦没有人看见寒武纪现在的规划也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据寒武纪对IPO问询的回复,在2019年,它展开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等新业务线;而在原有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产品线的拓展上,它已经与杭州雅鸿、厦门星宸、展讯、智芯微、浪潮、金山云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同时在边缘端等新产品商用的跟进节奏上,寒武纪也已按照计划进入产品测试阶段。

营收表现是商业策略最好的反馈。

据官方数据,从2017到2019年,寒武纪的营业收入已经从784.33万元增长到44393.85万元,同时其营收结构也日趋丰富和稳定,目前已经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

换句话说,撤单与否不过是华为的一次市场战略选择,这项合作从开始最值得被证明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面对最严格的客户,寒武纪技术能力确实是行业首屈一指的,合作中其带来的短期影响并不会撼动这家公司最核心的优势和总体向上的走势。

如今回看扛过低谷的寒武纪,它已经做到了技术产品与商业合作两条腿走路,且营收结构日趋丰富。难得的是,它通过对市场和技术的理解,成功地为诸多应用项目做技术支持,将先进技术落在了实处,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