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决定企业命运的时刻发生时,科学家与企业家相争,到底谁最该赢?
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可能还需要一个转基因工程。
整理 | 张 旋
近日,“司马南与联想事件”发酵,让业内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应该让企业家还是科学家来决定企业的命运?12月14日,在铅笔道2021真相大会上,碳9资本创始人冯新与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历史上,关于“科学家和企业家之争”有2个代表事件。一个案例是北大方正,一个是联想,但结果完全不同:前者是科学家胜利,后者是企业家胜利。
谈及这2件事,冯新回忆到,北大方正曾靠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系统”起家,当时的总裁叫张玉峰,在决定公司整个战略方向时,两人产生了激烈冲突,最后的结果是:王选获胜,张玉峰下台。而“柳倪之争”最终是倪光南出局。
作为投资人,刘小鹰也曾投过一些科学家团队。2014年时,联合给他投了2000万,最后累计融了1亿,结果在3-5年间把钱烧光了。科学家团队容易重视研究,但轻视产品与市场。
当决定企业命运的时刻发生时,科学家与企业家相争,到底谁最该赢?请阅读两位嘉宾的精华观点:
1、科学家与企业家本质有何不同?
科学家“与物斗”,企业家“与人斗”。
2、科学家当CEO的陷阱?
缺少企业思维,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方式做最正确的事。科学家当CEO,只要认为什么东西好就往前冲,到最后可能公司真的会垮掉。
3、科学家创业的鄙视链?
有些科学家鄙视投资人,鄙视市场,鄙视钱,他觉得我这个产品很好,也不会主动跑去销售,属于坐商。
4、怎样投资科学家团队?
投资之初就立好规矩,在谈判、尽调的过程中,帮它设计好一个顶层架构。
5、科学家能否转变为企业家?
把一个科学家转变成企业家就跟转基因工程一样,不是一般的难。这取决于科技型创业者的学习进化能力。
6、科学家创业的结局怎样?
有坏结局,但也有好的,比如连续科学家创业团队。
7、科学家创业应该怎样思考?
能站在一个“铜臭”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知道自己是真的想赚钱、想发财,并告诉投资人们你要怎么样赚钱发财,那投资人就会相信你,给你投钱。
以下是对话的文字内容,由铅笔道整理。
- 01 -
何为科学家型的创业者?
冯新:刘总,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
刘小鹰:大家好!感谢冯总和铅笔道的邀请,我是老鹰基金创始人刘小鹰。
冯新:我是碳9资本的创始人冯新,今天咱们讨论的话题是“科学家如何转型成企业家”,首先咱们对科学家做个定义,您觉得什么是科学家型的创业者?
刘小鹰:我先补充一点,我跟冯总也是多年好友,记得碳9资本公众号还有一次突然转发了我的文章《科学家与企业家》。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投了很多创业项目,其中有一些是科技人才创业的,我们也受过伤,所以有感而发就写了这篇文章,今天这个话题也可以围绕这篇文章展开探讨。
△ 碳9资本创始人冯新,曾就职于联想投资,代表投资案例:科大讯飞,找钢网
冯新:你怎么定义科学家型的创业者,哪些类型的创业者可以叫科学家型的创业者?
刘小鹰:科学家,我们可以说他是工科出身,或者是有一些技术背景、有发明专利的科研人才。在过往这么多年,也陆续有一些科技人才创业,特别是海归创业者,因为他们都是带着技术,在海外留洋学了很多新的东西之后回来。但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也有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科学家如何转变为企业家,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
△ 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是中国长远控股(0110.HK)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新龙脉控股合伙人、硅谷F50基金投资合伙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会成员
冯新:说到科学家创业,我们在准备这个话题的时候,有很多人就提出疑问觉得大家把它标签化了,实际上“科学家创业”属于科技型创业者,而这些科技型创业者典型的有两类来源:
一类来源科研院所,包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下属科研机构,像中国科学院下属110个研究所,有10万科研人员,他们的身份是教授和研究员;另外一类来源于企业,比如科技型企业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比如微软亚太研究院,他们会有很多专门做技术研发的人。
而如果把定义再扩大一点,可能跟科技不相关,但是属于专业型的,比如做咨询的、医生、会计师、律师等,也有都类似科学家型创业者的特征。
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就贴个简化的标签,统称这类创业者是“科学家创业者”。
鹰总,您做天使投资也十多年了,也投了很多科技型的创业者,在投资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个人群身上有哪些典型特质?这些科技型项目哪些项目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尤其在失败的项目中,你发现那些科学家创业者身上存在哪些共通的特征?
刘小鹰:科学家应该是个广义的名词,把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为对标来比较,有很多话题可以展开。
首先要看人才的属性。做科研的人才的思维是“与物斗”,做企业的是“与人斗”,因为他要管人,要去做销售,要跟人去交流。但做科研,可能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不断地做实验,发论文,这个过程中其实比较习惯于跟物打交道,所以思维方式也不太一样。等到他去做创业时,对他来讲是一个新的东西,转变过程是比较艰难的。
我们投过一个海归创业者,他是中科院的博士,也是清华的博士,又是哈佛博士后,多年在美国,是一个基因科学家。当年我们抱着巨大的诚意,差不多是“三顾茅庐”请他回来创业,2014年给了他2000万,是我们几个投资人一起凑的钱,还要求创始人自己也投了100万。
其实他回来之后就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2014年泛生子(癌症精准医疗公司)也开始做了,我因为投了这个项目,就没有去投泛生子,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因为当时我觉得这个科学家很厉害,绝对能成。
回来之后,他确实又融了一轮,估值翻了10倍,总共差不多有1个亿现金。但是在3-5年之间就慢慢把钱烧完了。而且我们跟他说了很多次,他不去转变,一直在做一些跟过去差不多的事,一直在做课题,跟不同的医院、不同研究所在合作,拿几十万的研究经费。我跟他说要做一个好的产品,比如跟一些高端体检机构去合作,做一些基因检测方面的To C产品,他看不上。
冯新:这个可能就是科学家创业特别典型的情况,就是以科研为导向、纯技术导向,先把东西做出来,再去找应用场景。而企业家型的创业者,更多是考虑市场,考虑用户需求,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火热报名中>>>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即日-12.18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Automation1微纳精密运动控制系统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