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当决定企业命运的时刻发生时,科学家与企业家相争,到底谁最该赢?

2021-12-17 13:42
铅笔道
关注

- 02 -

科学家创业的困境

冯新:我最早是在90年代开始关注"科学家与企业家"这个话题,当时中关村有一个争论话题:高科技公司到底是科学家说了算,还是企业家说了算?

有两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案例。

一个案例是北大方正。大家都知道它是靠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系统”起家的,他们当时的总裁叫张玉峰,在决定北大方正的整个发展战略方向时,王选和张玉峰就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为公司是靠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起家的,所以王选在整个决定公司发展战略问题上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当时他们发生了分歧和冲突,结果是王选获胜了,张玉峰下台了,这是方正的结果。

另外一个案例是联想。大家都知道联想最近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媒体批评它的理由之一是,认为联想不是技术创新驱动型的公司。但其实联想这些年虽然在技术研发的绝对数量和比例上都比不上华为,但它在技术研发上最近几年的投资也是百亿规模的。

联想在90年代“柳倪之争”的时候,最后是倪光南出局,柳传志获胜。大家如果关注这个话题的话,推荐两个文献给大家。

第一个是《联想风云》这本书,这是作家凌志军写的联想的发展历史,里面详细记载了90年代“柳倪之争”各种细节,是非常准确客观的。

第二个是2000年2月份第二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篇文章,叫作《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

“柳倪之争”最终是倪光南出局了,但如果不是柳传志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联想早就不存在了。这是90年代中关村爆发的“高科技企业到底是科学家说了算还是企业家说了算”的问题。早期的中国企业在发展时,对这类问题的认知还有很多模糊地带,但在今天的创投圈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大家不会去争论这个问题,今天的话题变成了一个科技型背景的创业者能否胜任一家科技创新公司的CEO问题。

鹰总你投的这些案例里是否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科技型的创业者,他是个科学家,但他可能当不了CEO。

刘小鹰:我觉得这种案例每个投资人都碰到过,最近经纬中国的张颖也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给科研/技术背景出身的创始人的9点条建议》,其中也提到了很多,我觉得都非常有共鸣。

做科学或者做科研,真的是要一直往前冲,不撞南墙不死心,可能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发明出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新药,他们对人类是有很大贡献的。比如幽门螺杆菌,这个课题最早是在1875年开始的,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个菌,但是没有解药。到一九七九年,一个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经过不懈努力、不断研究,发明了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但当时很多人不信,他要去找到同样的病人,但找不到,因为没有人敢吃他还没拿到证的药,怕药吃错了可能会致癌。

他就果断地喝下了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以后,再吃自己研制的药。经过几个疗程,他就康复了。这个药后来也得到了美国FDA的认证,90年代上市,扭转了几十年来的错误医疗与诊治,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巴里·马歇尔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个案例说明做科学家、做科研的人,真的不用管多少钱、多少事、或用多长时间,反正不懈努力把它弄成,成果出来就OK。

但是,做企业是有限制的,因为企业的资金、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竞争是很激烈的。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手上仅有的钱把产品做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不能乱花钱也不能不管时间表,更不能用最贵的钱请最牛的人,因为很快就会把钱烧完。

科技人才创业一定要有企业思维,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方式做最正确的事。作为科学家他可能不会理那么多,有些科学家当CEO,只要认为什么东西好就不计成本往前冲,到最后可能公司真的会垮掉。

冯新:科学家创业,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认知里的困境是以科研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投资人有一个看法,给他配一个做市场的合伙人就行了,你有没有这么操作过?这样操作的结果是什么?

刘小鹰:我投过一个智能仓库机器人,是澳大利亚很牛的一个国家人工智能实验室回来的一帮老师和学生,技术很好,产品Demo什么都做出来了,但一直不会做销售,我给他介绍很多大的客户,从老板往下谈都谈不下来。

最后我就给他找了一个老部下,是在某物流公司当副总,做营销很牛,进去之后发现还是不行,这个副总做了不到半年就走了,最后这个企业虽然拿到一笔融资,但又被投资方跳单,可能他们在尽调过程中,或者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在付了一半款之后就跳单了。

冯新:你当时给他介绍了一个做市场的合伙人,然后他跟这个科学家型的创始人冲突在什么地方?

刘小鹰:他提了很多很正确的建议,但是对方都听不进去,所以最后就很失望,只能走了,他知道这个公司可能不行了。

冯新:最后这个项目的结局是什么?

刘小鹰:新的投资方是因为他的产品、技术都很牛,而且团队背景都很厉害。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是全世界VSLAM技术发明者之一,这样的履历和光环,放到这个企业里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投资方打了一半的款就跳单了,后面的钱不再付了,资金链就断了。现在在清算过程中,但会重新再来。

我希望这个科学家经过这次痛苦经历之后,能够学到经验真的去改变自己,他叫我师傅,说鹰总你启发我这么多,说了这么多,但我真的没有完全听懂和接受,但如果他经过这次失败能再来是能起来的,首先他的人品是OK的,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冯新:这个是科学家型创始人和你给他介绍过来的做市场、做运营的合伙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很难合作的失败案例,那有没有成功合作的?

刘小鹰:确实有,如果这个科学家本身情商比较高,能够听得进去,也很知道我做企业还是要赚钱,或者要生存,这样的话就能够去吸纳更多的人才。

也有很多科技类企业跑的挺好的,到了B轮、C轮,甚至Pre-IPO都有,但这些科学家往往不是第一次创业,他们第一次创业如果挑大梁的话,大概率都会失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