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决定企业命运的时刻发生时,科学家与企业家相争,到底谁最该赢?
- 03 -
投资人眼中的科学家创业者
冯新:科学家鄙视投资人这种场景有没有遇到过?
做科技投资的时候投资人经常会遇到一些创始人是科技型的,科技背景特别牛,比如院士或者名牌大学博导之类的。而你是投资人,有些科技型创业者跟你交流时,觉得你不懂科技,在他们的科技领域里你是个白痴,而且你们这帮搞钱的人充满铜臭气息,脑子里想的都是钱,特别不上台面,他们内心很鄙视你,只是表面上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
刘小鹰:有些科学家不仅鄙视投资人,还鄙视市场,鄙视钱,他觉得我这个产品很好,先把产品做出来,等着你们来买,也不会主动跑去销售,属于坐商,他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干嘛要求人家。
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投一个科技人才创业的公司,一定要在最开始的时候立好规矩,在谈判、尽调的过程中,帮它设计好一个顶层架构。如果他真的需要钱,要融资,最后还是会坐下来跟你谈的,除非有别的投资人盲目去追这种光环、追这个科学家。
像前面提到的海归创业者,当时就是觉得碰见这么牛的人,很难得找到一个海归,又是科学家,在基因行业又这么牛,所以就给他钱了。但那时候尽调并没有做太多,也没有在投资之前去立好规矩。所以会发现给钱之前你说什么都有权利,给了钱之后,你就是小股东,他可以不听你的话,所以为什么有些VC做了几年之后就不做了,干脆自己跳下去创业,就是对那些创业者很失望。
冯新:在台下我跟鹰总在交流时谈到了华大基因的汪建,他在中国生物产业化道路上走得比较靠前,应该说是一个旗帜型、领袖型人物。我在跟一些生物医药赛道的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观察人的方法,就是看他们怎么去观察别人,我经常有一个测试,就是问他们怎么看华大基因的汪建,十有八九听到的答案就是汪健是个大忽悠,是个骗子,根本不懂生物技术,言外之意是我懂,汪健不懂,你怎么评判这个现象?
刘小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我们投一个创业者,还是需要跟他聊,他对一些热点新闻、热点事件。比如像华大基因的汪健,以及某些有争议的人,去问他们的一些看法,这种看法代表他的认知和立场。
我有遇到一个创业者也是海归,也是做医疗方面的,回来的时候就开始说汪健不行,当时华大基因还没上市,上市前说汪健不行,上市之后还说他不行。
冯新:就是不管你在哪个阶段,我始终看你不行。
刘小鹰:还有一些投资人,对创新这个东西有很多偏见,所以他很难做早期投资,他只能做一些财务投资。比如财报出来后准备上市IPO了,在最后一公里Pre-IPO的时候投一把,这种他是OK的,但是投早期的话就不太行。他经常跟我说深圳有“四大骗”,他说汪健就是其中一个,但其实这些我都不认同”。
冯新:科技创新行业的领袖们,确实非常容易被人当成骗子。
实际上我觉得大部分的投资人都很难做到在纯技术层面上跟科学家型的创始人实现认知上的同步,这是非常难的,最多能做到趋势上的认知同步,大致知道某个领域里面的趋势是什么样,但是没法去做技术层面的判断。
所以科学家型创始人和投资人在专业技术层面始终存在认知不对称的,于是有部分科学家创业者为了让自己的故事不断地圆下去,会不断地编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To VC,最后故事圆不上,创业者就成了“骗子”。
还有一个是我们去选择科技创新赛道的创业者时,我自己有一个判断,尤其我们早期做天使投资的,主要是要发现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也就是要在科技创新赛道里,寻找那些有企业家精神同时恰好懂科技的创始人,但是实际上在科技创新赛道,几乎99%的创业者都是纯技术背景的,你想找到那种有商业头脑、有领导力、有企业家精神,同时又懂科技的创业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必须得做很多妥协。
面对这种科学家型的,一根筋只懂科技的创业者的时候,在整个局里可能有几个主要的角色: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企业家,第三个是职业经理人,第四个是投资人,这会形成几方的博弈。如果我们找不到既懂企业家精神,恰好又懂科技的创始人,那就必须妥协,在这里排个序,看你是愿意投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公司,还是愿意投科学家主导的公司?然后在整个设计的交易结构里面,比如投资人在这个局里扮演什么角色,你是怎么考虑这件事的?
刘小鹰:我觉得不管是谁主导,首先每个投资人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我在这里也卖个小广告,最近我在做一个科学天使投资十八讲的音频课程,大家可以在湛庐阅读APP或者微信小程序“湛庐会员店”找到我的课程。可能过两周会在喜马拉雅上线。其中有三讲是谈到怎么看人的,有看人的一二三四法则,也总结了一个“创业三才”,还有一篇就是讲科学家与企业家。
我们做投资真的要看这个创始人到底长得像不像一个未来的独角兽,或者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他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或者基因能够看出来他真的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因为我研究了好多上市公司,包括全球十大市值的企业,都是千亿美金、万亿美金的企业,其中科学家背景创业的其实很少。像扎克伯格他本身懂一点计算机,但他不是一个科学家,还有很多类似的。他们做的东西也可能只是一个软件,一个APP,这个其实不算什么科技,都是很普通门槛很低的东西。
但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什么能做那么大?其实背后是有商业逻辑的。所以我认为企业家在创业和企业经营这个角度,如果说他能做成一个独角兽,或者是上市公司,或者百亿、千亿市值的公司,他才算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就是做企业的专家。
如果科学家想做企业,他在企业家面前,或者在一个资深的投资人面前,他就是一个小学生,他应该要有一种归零心态:我是科学方面很牛,我有技术有发明,但是我现在创业了,想做一个老板,我就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去重新建立自己在做企业方面的知识架构,或者把心态、情商等各方面调整过来,向企业家学习如何一步一步把公司搭建起来,从顶层设计开始去分析自己到底有什么缺陷。
因为本身科学家都很聪明,科学家的成功80%靠智商,而成功的企业家80%靠情商。科学家如果真听进去、听懂了原来做企业要这么做的,他就应该有自知之明。如果他觉得自己可能不行,那就往后退一步,做首席科学家,然后找一个人来做CEO。至于之后怎么授权,两个人的股份怎么调整,我觉得可以设定一个KPI,设定一个时间表,让大家展现自己的才华,怎么把公司一起做好,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往往实践起来很难。
冯新: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两个案例可以简单地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案例是在美国硅谷有一个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叫崔屹。崔屹是中科大本科毕业,哈佛大学毕业博士,然后在斯坦福做终身教授。他是新材料方面的科学家,有好几个专利。美国硅谷的创新生态是所谓的工程师创业文化,或者科学家创业文化,所以当这样著名的大学里面的学者有一个发明专利的时候,资本就闻着味儿来了。
而斯坦福大学有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办公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校方也会拿一个小股份。这样在投资人跟科学家之间形成的游戏规则是:科学家在被投公司里面当大股东,投资人当二号股东,同时投资人会找一个职业CEO到公司里面,职业CEO做三号股东并且听命于投资人,斯坦福大学转化办公室会拿几个点。而科学家就去做首席科学家,负责把产品做出来,但是关于公司的商业模式、战略、方向、融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上市、财务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听投资人和CEO的。
第二个案例是我最近拜访了国内一个千亿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有一个60亿规模的生物基金,我在跟他们聊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因为想找到既懂科技又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是找不到的,所以面对一个科学家的时候,他们的套路是:资本进来做大股东,绝对控股,科学家当小股东,因为投资规模都很大,上来都是几个亿的重资产模式去投,然后再委派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代表投资人去管理企业,这样形成一种整个公司投资人说了算的机制,但是公司治理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出现因为多轮次融资多家机构参与导致公司治理高度复杂的局面。
这两种模式你会更倾向于哪个模式呢?
刘小鹰:我觉得第二种模式这种,如果是一个投科技的大机构,他手上有这么多钱,他是完全可以这么做的。这么做有利于公司的顶层设计,因为一个公司的话语权是通过股权结构的。如果你让一个科学家占股超过51%,那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而如果你让他占股20%,他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不是大股东,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他的想法就不会太多,所以顶层设计确实非常重要。
但是在做早期投资的时候这个就比较难实现,因为需要去游说或者跟科学家交流,这个要花很长时间。但是投资人有个好处就是,因为我们投过很多项目,我们有很多人才甚至还有很多是失败的人才,这些失败的人才也在找新的机会,他们中有科技人才、有创业者、有CTO,甚至还有CMO,这样我们就可以拼团,把他们拼在一起,我觉得这一个好的方式。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