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80年历史看三星半导体超越英特尔绝非偶然?(上篇)

2019-02-15 11:45
来源: 与非网

集团化和专精化是企业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显然,三星选择的是典型的集团化财阀发展模式。1938年,三星从食品出口生意开始,迈出了走向巨无霸商业帝国的第一步脚印,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半岛内战,三星抓住战争机会,迅速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和版图扩张。它的早期业务包括精炼糖、建筑、纺织、保险、零售,还有一些其它主要在Cheil和三星名下生产的其它产品。

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如今,三星已经成为半导体、固态硬盘、手机、计算机、电视、蓝光播放器、音频组件和主要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当然,三星并非一夜成功的幸运儿,在发现并打造世界一流的质量、设计、创新能力之前,在从追随者到王者的艰苦跋涉路途中,三星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和磨难。

三星半导体的诞生

三星并不是韩国第一家消费电子公司,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从事其他行业(非电子行业)的知名品牌Lucky化工于1958年成立的一个新业务部门-GoldStar,它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千年老二LG的先驱。该公司1959年推出了一种基于电子管的无线电收音机,1960年推出了便携式晶体管无线电收音机,1966年推出了黑白电视,所有这一切,它都做到了韩国第一。

在其它亚洲国家进行低端产业转移取得成功之后,欧美电子公司盯上了吃苦耐劳、成本低廉的韩国劳动力资源。在美国的帮助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于1965年5月份成立。韩国政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推动了欧美先进国家的直接投资。时来运转皆同力,从1965年的Komi开始,到1966年的仙童半导体和Signetics,再到1967年的摩托罗拉,在这些外国巨头的扶持下,韩国的半导体封装和测试设备业务迅速崛起。

1967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学教授Kim Wan-Hee访问韩国,就加快韩国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整体实力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他最初的发现是韩国整体缺乏洁净室技术,需要迫切在更大的范围内增加投资。金教授开始呼吁韩国公司加入推动电子产业发展的大战略中来,三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电子行业的。

为了促进停留在农业化阶段的韩国迅速实现工业化,韩国政府将电子产品的定位上升为六大战略出口产业之一。为了帮助电子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于1969年1月通过了“电子业促进法案”,给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出口刺激措施,旨在吸引更多的公司参与到新兴的电子行业中来。

三星创始人兼集团主席李秉喆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于1968年12月底召集了领导层团队,宣布决定进入电子行业这个曙光微露的新业务领域。1969年1月13日,后来创立了无数辉煌、给三星集团带来无数荣誉和财富的三星电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高瞻远瞩的李秉喆当时这样说服以他马首是瞻的领导层团队:“考虑到技术、劳动力、产业附加值、国内需求和出口前景等所有方面,电子产品是韩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阶段最为适合的行业。”

其实,在三星电子正式成立之前,三星就已经于1968年11月份和三洋电机签署了合资协议。之后,它又于1969年9月和NEC签署了第二份合资协议。在水原建设了新的制造工厂,并在这个早期只有137名员工的三星电子公司员工中,派遣多人前往日本各地学习电视和真空管生产技术。

1970年11月,在其日本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三星电子设计生产了第一只真空电子管和第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三星电子的电视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包括1973年推出的基于晶体管的19英寸黑白电视。(当时,韩国国内的电视广播采用黑白两色,彩电受到限制。也不允许从日本进口电视,除非是通过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1974年,三星电子再接再厉,推出一系列白色家电产品,包括冰箱、空调和洗衣机。

从一开始,三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战略就是垂直整合模式,正是基于这个战略,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半导体-即将落入他们手中。

Kang Ki-Dong 196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世界上最大的分立晶体管公司之一、位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作为一名会讲日语的韩国工程师,康博士获得了独特的工作机会,他为前来访问的韩国和日本的工程师接待工厂参观,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当摩托罗拉计划在韩国开设工厂的时候,他被派去对韩国当地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对未来的工程人员的采访和测评。

回到美国后,康博士从摩托罗拉跳了槽,后来他遇上了两位老朋友。第一位是在业余无线电领域的著名无线电网络运营大咖Kim Chu-Han,第二位是他同学,一家半导体公司的运营经理Harry Cho。Kim能够拉来投资,Cho懂得销售运营,而康博士自己懂晶圆制造技术。风云际会,这三位仁兄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集成电路国际公司或称ICII。

ICII设计了一款用在数字手表上的芯片,并于1973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的一条小型3英寸生产线上制造了其首个5微米CMOS大规模集成(LSI)部件。这款芯片非常成功,客户需求量很大,需求超出了ICII的产能好多倍,这也使得客户向ICII下订单时犹豫不决。金教授愿意为ICII公司的产能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即ICII必须把这笔投资支出在韩国境内。

康博士决定继续在美国开展ICII芯片设计业务,把芯片制造能力向韩国转移,把生产线建在韩国的Puchon。金教授入股后,新的合资企业名称为韩泰半导体。但是,计划总没有变化快,随后的1974年,爆发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再加上设备进口等一系列繁文缛节使得制造厂的搬迁成本远高于最初的计划。尽管如此,韩泰半导体最终成功地建设了晶圆厂并开始生产芯片,由于资本支出远远超标,韩泰半导体的资金水平在接下里几个月内降低到了无米下锅的危险程度。

经济环境继续恶化,油价不断攀升,日本人撤走了,韩国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迫切需要进行重大技术融资,而三星正好非常有钱。李秉喆和他的儿子李健熙洞若观火,他们意识到,三星必须杀入半导体行业,而不能仅仅是购买芯片。他们试图说服他们的管理团队,韩泰半导体的先进芯片可以给三星带来美好的未来。但是,石油危机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支出的大幅下滑,还带来了信心危机,三星的管理层对是否需要投资新泰半导体犹豫不决。

管理层迟疑不定,机会不容有失,于是,1974年12月6日,李氏家族绕开三星集团,用他们家族自己口袋里的钱投资韩泰半导体。到1977年底,完全吞下韩泰,并正式更名为三星半导体。

开发DRAM

眼光老辣的李秉喆和他的儿子李健熙很快意识到,康博士他们的管理团队没有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芯片产品,晶圆厂先进行资本支出,如果市场机会合适,利润便会随之而来。如果晶圆厂产能跟不上,在需求开始成熟并爆发时,再好的芯片设计也会受制于产能而无法带来大量的财富。在三星成长的过程中,它们已经多次领教了产能的威力。解决了芯片供应问题后,三星生产家用电器、数字手表、收音机、电视机都变得收放有度,顺风顺水。没有了核心部件的供应之忧,它开始致力于专注提高效率。三星不断提高装配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向韩国的消费者以及出口贸易伙伴源源不断地提供商品。三星的进展很顺利,1978年7月,三星电子在美国新泽西州开设了分公司。韩国本土的半导体研究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1976年,政府支持的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IET)在Kumi开始了一个研究中心。在合资企业方面,韩国尤其注重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并在1979年建设了一家可以生产16K DRAM的VLSI晶圆厂。

韩国政府试图围绕VLSI晶圆厂专业技术构筑一个庞大的财阀圈,其中有大宇、GoldStar、现代和三星。三星当时一心专注于LSI技术,试图根据自己的业务支持需要生产线性组件和数字电路器件,从而摆脱从国外采购这些部件时和其它客户抢订单。为了进一步保护其供应链,三星电子于1980年1月1日整合了三星半导体。

出于多个原因,KIET很快补上了没有64K容量的DRAM的短板。第一个原因是1981年发布的半导体产业长期促进计划。韩国政府和KIET合作开发的DRAM专门面向存储芯片出口业务。其次,当时的电信资产正在私有化,财团投资半导体可以很快获得收入。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