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专访小米崔宝秋:技术研发的幕后推动者

2020-08-14 09:58
雷科技
关注

隐私安全和小米的长期利益挂钩

近年来,各大科技巨头愈加重视用户隐私安全保护。作为国产厂商代表,小米也在更多场合强调用户隐私安全的重要性。

在担任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期间,崔宝秋就提出过“安全和隐私是用户最关心的,投入再多也不为过”的慷慨论调。而在加入小米后,崔宝秋更成为小米在“安全隐私”领域的头号推手。

崔宝秋曾表示,小米的安全边界在无限变大,从手机到IoT、从电商到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安全无处不在,漏洞也可能无处不在。基于此,小米近年来持续加码隐私安全领域的技术研发。

例如,MIUI 12就带来了“照明弹”“隐匿面具”“拦截网”等关乎用户隐私安全的功能更新。今年6月,小米亦举行了首届安全与隐私宣传月活动。

崔宝秋表示,伴随早年开始的国际化征程,小米发现之前在隐私安全保护上做的力度是不够的,所以开始大力加强。据介绍,小米2012年就成立了安全团队,2014年又设立了安全与隐私委员会。“从那时起,小米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就是我直接负责的,真是特别花工夫的一件事。但我们现在真的比同行要领先很多,同时做得更加极致”,崔宝秋谈道。

MIUI 12加入了关乎用户隐私安全的重要功能,“小米隐私品牌”的推出则在强化公众对其的认知。

我们要让用户认为小米高度尊重他们的隐私。我们非常注重、竭尽全力地用我们的力量来保证他们的信息安全,保证他们的大数据安全,让他们对我们小米有信任感。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小米还是一家个人设备公司,如果我们不尊重用户的隐私,滥用用户的数据,用户就会离我们而去。

有观点认为,将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做到极致,靠企业自我约束力来实现是不太现实的。针对这种论调,崔宝秋认为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对小米这样的公司而言实现起来是相对容易的。

究其原因,崔宝秋表示只要把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和公司的长期利益挂钩或者说深度绑定,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那么,小米的长期利益又是什么呢?崔宝秋认为,小米的长期利益就是赢得用户的信任,让用户闭着眼睛买小米的产品。

我们要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怎么让用户尖叫?因为功能很好,产品符合用户需求。但是,如果我偷拿用户的数据,对不起用户,用户为什么要支持你?用户还有没有可能尖叫?用户只能骂你。

反之,因为小米尊重隐私、尊重安全,所以用户可以闭着眼睛不加思索地买小米的产品,不仅买手机,其他东西出一款买一款,只要用得着,因为它的价格最低,可能品质最高,隐私也不用担心。

下一个十年,小米技术研发一往无前

2019年,5G通讯开始商用。然而直到现在,不管手机或智能设备厂商,还是软件或互联网厂商,都还在探索5G的杀手级应用。

伴随5G商用,雷军提出了“5G+AIoT推动下一代超级互联网”的观点。毫无疑问,5G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深耕物联网平台建设的小米而言是重大利好。

崔宝秋认为,相比手机领域,5G在AIoT领域将拥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得益于拥有高速率、大连接和短时延特性的5G通讯技术,不管用户在哪里,我们都可以把一些AI能力快速推送到各类AIoT终端设备上”,崔宝秋谈道。

5G之外,小米技术委员会也在面向未来规划布局更多前沿技术发展蓝图。崔宝秋表示,小米是一家务实的公司,有些技术是偏研究或偏学术的,有些技术是偏商业或产品落地的,小米永远会两头兼顾。

对不同技术,我们有不同的预演,要预演下一代产品要用的,也还要预演下N代产品要用的。不同的预演,面向未来的时间跨度是不同的。在技术委员会的推动下,小米都在各方面布局。

例如,很多技术要快速落地到产品上,有些技术是要布局未来3到5年或5到10年。包括通信技术,5G怎么样,6G是什么?6G,我们最近也在看。

崔宝秋坚持的一个理念是,围绕小米的核心业务,打造小米的核心技术,一个围绕、两个核心,核心业务又包括产品,而很多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崔宝秋拿开源技术举例:开源不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还要为巨人指方向,重点是要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

想要攻克更多核心技术,小米的研发人才团队搭建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小米技术委员会需要从外部引入更多像Kaldi之父Daniel Povey这样的顶级专家;另一方面,也需在内部强化技术和工程师文化,同时加大对内部技术人才团队的培养和激励,以期能带来更大的研发成果。

今年初,小米颁发首届百万美元技术大奖,代表小米探索前沿技术——“环绕屏”项目的10名核心工程师,从内部申报的一百多个技术团队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摘得桂冠。虽然彼时对于“环绕屏”能否量产有一些议论,虽然最终的结果亦不尽如人意,但在“环绕屏”团队为什么能获奖上,崔宝秋曾给出了三个核心指标:技术的独创性、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性,以及与小米主营业务的契合性。

由此,不难看出小米内部对于技术研发的态度。抛开“环绕屏”项目的最终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下一个十年的小米技术研发才能一往无前。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