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断供4年后,华为终于要有芯片了?
输了,就只能永远跪着。
文丨华商韬略 张静波
1987年5月27日,日本东芝总部大楼前,警灯闪烁。
由于被美国指控,向苏联人出口数控机床,日本警察厅被迫在自己的地盘上,抓走了东芝的两名高管。
这是日本产业史上,耻辱的一幕。
30年后,当美国人故伎重演,试图逼中国人就范时,华为选择倔强地站着。
【1】
自从四年前,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就陷入了芯片断供危机。
因为缺芯,华为2021年营收锐减2500亿元,跌幅近三成。
就在大家都为之揪心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网上,一份华为的专利申请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这就是坊间流传多时的华为芯片堆叠封装技术。
所谓芯片堆叠,就是将原本单独封装的芯片,通过重新设计整合,用全新的3D封装工艺将其封装在一起,从而用一颗芯片实现多颗芯片的性能。
对于高端芯片被断供的华为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但就是这样一条技术路线,在国内却遭到很多人嘲讽。
有人说,这是想把两杯50℃的水倒在一起,变成100℃的水。更有人称,这种技术完全没可能,就是“花粉”的自嗨。
华为芯片堆叠专利的公开,让这些质疑声烟消云散。
就在不久前,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2021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也表示:
用面积换性能、用堆叠换性能,使得不那么先进的工艺,也能持续让华为在未来的产品里面具有竞争力。
这是华为首次公开确认芯片堆叠技术。
事实上,芯片堆叠并非华为的独门秘诀,而是半导体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芯片产业链,主要包括三大环节:设计、制造和封装。
自从1958年,德州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以来,芯片产业就沿摩尔定律的方向前进。
在这期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翻一倍。
然而,随着晶体管不断变小,工艺制程不断向5纳米、3纳米……推进,物理上已经无限逼近原子尺寸(0.1纳米)。
这意味着,传统的技术路线,再往下已经很难突破。
面对摩尔定律可能的终结,包括苹果、英特尔在内,全世界科技巨头都在寻找出路,而芯片堆叠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苹果最新发布的M1 Ultra芯片,就将两颗M1 Max芯片封装在了一起。
英特尔更是在最近公布了3D堆叠芯片技术,试图以此来增强算力,在五年之内重夺业界领先地位。
与英特尔、苹果主动求变不同,华为发展芯片堆叠技术,更多是一种先进工艺不可获得的困境下,无奈的选择和倔强的努力。
而这种努力,早在四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
在武汉,九峰一路以南,光谷七路以西,有一块不大但很“神秘”的土地。
几年前,从谷歌地图上看,它还是一片荒地。
如今,这里已建成一片厂房。
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网站上,我们找到了这块地的用途,即华为武汉研发生产项目(二期)A地块。
根据公示内容,这里建有FAB厂房、CUB动力站和PMD软件工厂。FAB一般指晶圆加工厂。
三年前,华为曾发行了2019年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在武汉投资18亿人民币,兴建武汉海思工厂项目。
这块地,大概率就是武汉海思工厂,也是华为在国内的首个芯片工厂。
尽管18亿元的投资,与台积电、三星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工厂,相差甚远。另外,从公开报道的信息看,这里生产的芯片也主要用于通信领域,而非手机。
但对华为来讲,这毕竟走出了第一步。
外界也对华为造芯片,充满了想象力。2021年6月,中国台湾《电子时报》披露,华为首个晶圆厂,将从2022年起,分阶段投产。
网络上,有关华为开展塔山计划、南泥湾计划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这些传言事后均被华为内部人士否认。
外界的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但半导体产业链极其复杂,凝集了全人类数十年的智慧。
在现有的体系之外,重新搭建一个从原材料到设备完全国产化的生产体系,其难度堪称地狱级,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
对此,华为有着清醒的认识。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火热报名中>>>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即日-12.18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Automation1微纳精密运动控制系统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