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纵深报道:鸿海集团牵手夏普的理由

  也就是说,虽然此前一直都是由夏普自己推进液晶电视的各个方面,但在竞争环境恶劣的全球市场上,要想即时供应符合各国需求的商品,由夏普自己单打独斗的垂直整合模式已经到了极限。即使是技术实力和质量胜过韩国厂商的龟山模式,在价格竞争的浪潮中也没能取胜。

  夏普新社长奥田表示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建立包括合作在内的新型战略性垂直整合模式”,继续推进经过改进的垂直整合模式。这便是此次夏普与鸿海集团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目的。

  奥田指出,“在全球垂直整合模式中,双方除了将共同进行设计、共同利用工厂外,还有望通过共同采购部件来实现成本优势。从而形成可在全球赢得竞争的发展蓝图”。

  

  夏普的堺工厂

  鸿海集团主要生产苹果iPhone与iPad等产品。可以通过这种全球规模的生产体制,利用批量优势实现低成本的部件采购,这点对夏普极具吸引力。

  鸿海集团的代表、鸿海精密工业董事长郭台铭(Terry Gou),则是这样看待此次合作的:

  “日本企业向世界宣示,将告别电子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制造者的角色,转而担负起引领尖端技术研发和国际性品牌构建的新角色。”

  郭台铭的这番话,一语道明了日本制造业正在迎来转型期。

  作为其理由,郭台铭董事长进一步指出“除了日元升值外,不断増大的成本构造和老龄化社会等日本固有的问题,给拥有最出色显示器技术的夏普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而且,在海外市场上,由于日元升值导致的不公平竞争愈发激烈,夏普已经难以创造出利润”。

  也就是说日本面临的严峻商务环境,大幅改变了日本制造业所扮演的角色。

  夏普新社长奥田在发布会上反复使用了“One Company”这个词。

  奥田所说的“One Company”是指鸿海集团与夏普以一个统一的体制负责堺工厂的经营,这便是新型垂直整合模式的理念。

  夏普已经宣布,将在光伏发电领域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开展合作。在这项合作中,夏普不会建设太阳能电池板工厂,而是致力于构筑向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提供工厂的运行经验,以技术和应用的方式通过授权费用获得收入的新型经营模式。这也是夏普探索的新型垂直整合模式之一。与鸿海集团之间的合作,也是在One Company理念指导下的一个新型垂直整合模式。

  通过与鸿海集团的战略性合作,夏普将迅速构筑起新时代的经营模式。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日本制造业迎来了转型期。

  不过,这种经营模式能否在全球获胜,还取决于今后夏普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合作对双方的有利之处

  如果把此次富士康的出资视为行动,那么,此次合作对于夏普而言是“目的”,而对于富士康方面而言则是“手段”。

  SDP的第10代生产线虽然在超大型面板的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进入2012年后,生产线的开工率一直不到5成,维持开工率已是苦不堪言。对于结算预计将出现大规模亏损的夏普来说,通过强化财务基础和确保销售稳定是SDP经营的一大目的。而对于富士康,这则是取得日本企业的技术,维持增长的手段。

  富士康虽然依然是巨型企业,但增长速度和收益性正在逐渐降低。数年前,该公司通过收购索尼的欧美工厂,大张旗鼓地进入了电视制造领域。但是,由于重要客户的电视业务停滞不前,再加上富士康自身强化技术实力的进展不如预期,使得其以电视制造业务为动力的成长战略面临着调整的需要。而且,富士康虽然打出了整合支持游戏机和个人电脑等“黑色家电”的业务方向,但在日资企业的消费电子业务停滞不前的局面下,这项业务估计难以维系富士康这个巨型企业的成长。

  如今,苹果公司的商品群已经取代电视和黑色家电,成为了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支柱。富士康作为苹果公司主要产品的主供应商,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和硕(Pegatron)等竞争EMS企业的成长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对于富士康而言要想继续成长,增强实力,巩固对苹果的影响力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经营基础。

  富士康旗下虽然有面板厂商奇美电子(Chimei Innolux,CMI),但是,要想跟上技术开发领先的苹果公司,还需要更为先进的面板技术。而夏普在多项技术上处于业内领先位置,例如准备量产使用氧化物TFT的液晶面板等。对于富士康来说,与拥有如此技术实力的夏普保持合作关系的有利之处就在于能够维持并扩大影响力。而且,对于计划继大陆之后,在南美也建设巨型工厂的富士康而言,能够在各个地区的生产工厂大规模生产使用尖端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一大优势。

  另外,富士康若要取得更长期的发展,除了消费电子产品之外,还必须要开拓其他的业务领域。尤其是夏普拥有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及相关发电业务,而进行新的投资需要庞大的资本,考虑到这一点,向夏普主体出资的富士康估计会以某种形式参与新领域。

  日本企业的硬件产业正在走向衰退,把日本元器件制造企业的优秀技术作为出路的路线越来越行不通。长此以往,倘若日本硬件产业无法挽回颓势,日本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空洞化和技术流失很可能进一步加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