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你算老几”事件背后的中芯国际:为何股价就是不涨?

02

研发投入占比国内第一,但还不够

庞大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也是台积电甩开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IC设计-晶圆代工-封测”基本构成了芯片产业的流程图,其中,晶圆代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在芯片制造“奥运会”的舞台上,中芯国际还只是预赛水平,不够进入决赛圈的资格。

论技术实力,中芯国际的制程水准,平均落后于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企业两代甚至三代的水平。

全球来看,目前10nm及以下制程工艺领域,仅有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三个玩家,他们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其中,仅台积电一家就独霸了全球将近6成的市场份额,其地位和影响力无可撼动。

第二梯队则是以格罗方德、联华电子为代表,他们早在4-5年前就已经实现14nm制程工艺。

而中芯国际第一代 14 纳米 FinFET 技术则是于 2019 年实现量产。而由于美国的“技术封锁”,其12nm工艺和7nm工艺尚未实现量产。

相较来看,台积电早在3年前就已经实现7nm的量产,如今更是几乎垄断全球7nm芯片的生产。不仅如此,台积电的5nm工艺去年年中进入量产阶段,苹果华为高通等均为台积电大客户——其高端芯片都只能由台积电代工,方可由图纸变成实物。

最新消息显示,台积电4纳米工艺芯片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试产,2022年实现量产;3纳米产品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投产,2纳米工艺正在开发中。

收入方面,台积电的主要收入来自先进工艺。2021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5纳米制程占其当季营收的14%,7纳米制程占35%。先进制程(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高达49%。

中芯国际就要逊色不少:55/56纳米依旧是中芯国际主要营收来源,占比高达32.8%,其次是0.15/0.18微米,占比30.3%,40/45纳米占比16.3%。先进工艺14/28纳米营收占6.9%,这一数字去年同期还是7.8%。

由于美国的“芯片禁令”,台积电已于去年9月断供华为。华为将旗下麒麟710A芯片转给由中芯国际代工,采用14nm制程工艺,而其此前为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但该芯片目前仅能搭载荣耀Play4T、novel 8 SE活力版等中低端手机上。

庞大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也是台积电甩开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芯片是极为烧钱的行当,2020年台积电资本开支为186亿美金,预计2021年将达到300亿美金,在接下来三年,台积电计划投下1000亿美元的“军费”,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

对比来看,中芯国际2020年资本开支为57亿美元,因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公司在采购美国相关产品或技术时受到限制,带来了不确定风险。因此,今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缩减为43亿美元,并且大部分是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

技术研发投入上,中芯国际研发资金占营收比重其实并不低,近4年维持在20%上下,台积电为8%左右。但研发投入规模方面,相去甚远,比如2020年台积电研发费用用254亿元,中芯国际为47亿元,台积电是中芯国际的5.4倍。

半导体领域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头部企业占据核心资源,拥有巨额的资本开支,优势愈发明显;晶圆代工方面更是如此,现在的台积电难逢敌手,天下无敌——“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吃剩的,其他基本上就没什么存在感。”

怪不得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表示:芯片代工业务就交由台积电来做,国内还是负责好芯片设计就好了。

03

人才,还是人才

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大约是台积电的3-5倍。

经过了之前的离职风波后,梁孟松和蒋尚义双双留在了中芯国际,这对公司乃至整个中国芯片制造业来说,都是一大好事。

梁孟松功不可没,当然为留下他中芯国际也“下了血本”——股权激励+薪资翻4倍+赠予价值2250万的住房。

梁孟松2020年的总酬金为493万美元(约合3185万元人民币,包括赠予的住房价值)在所有高管中名列第一。而在2019年,他的薪酬仅有34.1万美元。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随着国家对芯片的大力扶植,以及资本的风口涌入,芯片技术人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而中芯国际的员工离职率却高的离谱,甚至常年高于20%,近两年有所下滑,2018-2020年员工流失率分别为22%、17.5%、17%;而台积电这一数字常年在5%以下。也就是说,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大约是台积电的3-5倍。

离职人中,40岁及以下员工离职率高达94%,北京和上海两地占比为67.8%。

由于跳槽率高,中芯国际被调侃是 " 黄埔军校 "和" 培训基地 ",从中芯国际出来的人大都去了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大厂,中芯国际为他人 " 做了嫁衣 "。

人才结构方面,台积电研发人员约有5000-6000人,其中博士就有2000多人;而中芯国际2020年的研发人员不增反降,由2530人下降至2335人,其中博士236人,硕士1030人。

2020年中芯国际研发人员平均薪酬36.2万元,2019年这个数字是31.9万元,涨幅约为13.48%。这个涨幅远低于中芯国际2020年24.77%的营收同比增速,以及141.52%的归属净利润增速。

同样作为硬科技的代表,华为2020年员工人均年薪高达70.6万;台积电为41.9万元,研发人员则更高,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与总裁魏哲家2020财年年薪双双攀升至9774万元,增加2988万元,增幅达44%。

后入局者也在奋力高薪挖人。OPPO今年最新的招聘中,对与数字芯片设计相关的应届生,年薪都开到了46万元。

薪酬和奖励是绕不开的坎,为了挽留人才,5月19日,中芯国际计划拿出6753.52万股股票,奖励给了包括梁孟松在内的3944名员工,员工只需要以20元/股的价格购买就行,按照当日股价计算,相当于打了不到4折。

不过,股权激励的条件是,若要完全获得限制性股票,2021-2024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须达到7.0%,EBITDA的年复合增长率须达到2.5%。

“野性激励”并非一劳永逸,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21年前,为避开《瓦森纳协定》,张汝京引入了高盛、祥峰投资、汉鼎亚太、德意志管理基金等一批外资股东。在美国上市时,中芯国际的股东数量多达75个,这也为后来的内部纷争埋下了伏笔。

长期以来,中芯国际利益错综复杂,派系斗争不断,公司高层频繁更迭。20多年来,中芯国际经历了4任董事长、5轮CEO,掌舵者寂静更换,台湾系、海龟系、本土系水火难容。

在中国芯片产业寻求突围的历史档口,中芯国际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04

写在最后

资本令人狂热,也会令讲究理性和逻辑的分析师“失去理智”。

现状却是冰冷残酷的。短时间就追上台积电、三星、英特尔、高通、AMD英伟达等世界级巨头近乎“白日做梦”,指望中芯国际一家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并不现实。

看到股价的暴涨,有人认为中国的半导体崛起十拿九稳,但光有资本扶持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产业链的系统性的“突围”:设备、材料、工业软件等基础领域作为根基;IC设计-晶圆代工-封测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庞大的终端市场是坚强的市场后盾;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此外,还要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深厚的资本纵深,“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

中芯国际作为“全村的希望”,不会缺钱,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走向成熟。毕竟在这个行业里,钱不是万能的。

本文系巨潮商业评论原创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