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Intel酷睿家族历史揭秘:帝国是怎样建成的

  第二代Core 2:45nm笔记本Penryn

  发布时间:2008年1月

  与桌面级同步发布的45nm笔记本CPU,代号为Penryn。第一批为Core 2 Duo T8x00系列以及T9x00系列。FSB均为200MHz、35W的TDP。8系的二级缓存容量为3MB、9系的为6MB,6MB的容量比起Merom时代的最高4MB有着很大的进步。

  后来Intel推出了FSB达到1066MHz的高端T9x00系列笔记本CPU,最高规格的为Core 2 Duo T9900,从当时的命名规律来看T9900可谓九五之尊的等级,比起原先的至尊版Core 2 Extreme X9000的规格更加彪悍。3.06MHz的频率在今天依然比大部分主流双核CPU高,性能面对当今的低电压CPU也没有太大差距。所以不难看出为何当年的CPU依然在今天依然感觉无压力体验。

  此外,面对当年的主流笔记本市场Intel还推出了Core 2 Duo T6xx0系列的主流Core 2笔记本CPU。二级缓存缩水到2MB大小,FSB为800MHz。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命名与Conroe的命名十分相似,也就是E和T前缀的区别。

  Intel发现那时候的Penryn的CPU还能进一步改进,性能功耗比得到进一步提升。于是推出了P系列的25W双核CPU。从Core 2 Duo P7xxx、P8xxx再到P9xxx。性能与T的差不多,但是功耗相比T的35W降低了10W,得到了当时业界的青睐。此外还有如Core 2 Duo SP9x00的高性能25W TDP的顶级笔记本CPU。

  至于更低电压的CPU,命名为Core 2 Duo SL或者SU,TDP仅有17W/10W,适用于超轻薄笔记本。

  于此同时,笔记本领域首次出现四核,Core 2 Quad Q9000/9100是第一批四核的笔记本CPU,虽然当时对四核应用优化不多,但是强悍的四核规格让人流口水。更让人流口水的无疑就是至尊版四核Core 2 Extreme QX9300,拥有在今天依然领先的12MB二级缓存。

  值得留意的是,Penryn时代的Core 2 Solo CPU依然存在,但已经是单核时代的句号了。从Core 2 Solo后,再无单核CPU。

  第一代Core i:45nm台式机Bloomfield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

  当Core 2 Duo 的数字型号发展到9900后,就寓意着这个命名规律已经穷途末路了。此时Intel必须想出新的命名方式。2008年11月,Intel推出了新一代的Core i7处理器,“i”的意思是智能,也代表了Intel的首字母,开启了“爱妻”的时代。它的Nehalem微架构,曾经是Intel Pentium 4 “Tejas”计划10GHz处理器的代号。如今,Intel已经走多核优化的道路。

  Intel最初发布的只有三个Core i7型号:Core i7-920、940、965XE,其中965XE为至尊版,它们的核心代号为Bloomfield,搭配LGA 1366以及X58芯片组。Core i3、i5依然在襁褓之中,尚未露面。原因就是为了清空当时Core 2的库存。

  Nehalem微架构,寓意着“Tock”,新的微处理器架构带来了众多新特性。包括新的QPI总线、内置内存控制器、三级缓存、Turbo Mode自动超频技术、AES指令集、提升虚拟性能、几乎被遗忘了的超线程技术……众多新特性带来了质一般的性能提升,直到现在这些技术在如今的Core CPU中依然运用。

  至于规格方面,Bloomfield代号的Core i7-9xx原生四核心八线程、8MB的三级缓存、最高支持DDR3-1066内存、TDP高达130W。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叫i,但是它并没有内置GPU。最低价格接近300美元,在当时来说尝鲜是要花很大成本的。

  Core i7的出现,开启了CPU发展的新时代,也标志着Intel性能的绝对统治。

  第一代Core i:45nm台式机Lynnfield

  发布时间:2009年9月

  等高端以及发烧级玩家享受到“爱妻”的威力后,Intel开始把Core i家族延伸到主流市场。2009年9月,Intel发布了基于LGA 1156插槽的四核Core i7 800与Core i5 700处理器,其中Core i5是首次出现,至于Core i3?再等一年吧!

  虽然Core i7 800系列和Core i5 700系列采用了全新的LGA 1156接口,但仍是基于Nehalem架构,大部分技术以及规格仍是会保留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存控制器上作了精简,从最多支持三通道精简为最多支持双通道,定位相对更低的Core i5 750/760,则是去掉了超线程技术,但三级缓存依然与i7一样为8MB。

  LGA 1366的130W的TDP估计让很多主流级玩家吃不消,Intel在LGA 1156的标准电压版CPU的TDP设为95W,至于S后缀的低电压CPU为82W,但频率会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CPU依然没有内置GPU。

  就是这8MB的设定,与i7规格拉不开差距,HT技术在当时的多线程优化尚未完善时代又显得可有可无。玩家只需通过超频一举超越昂贵的i7家族,使Core i5 750在当时成为了明星产品。这导致了Intel再也受不了玩家的智慧导致自己利益受损,使得二代Core i开始,超频受到严格限制并且将i5的三级缓存容量看到只有6MB。

  第一代Core i:45nm笔记本Clarksfield

  发布时间:2009年9月

  Intel发布LGA 1156的Lynnfield四核CPU的同时,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布了Clarksfield移动CPU,同样为45nm制程。这一代移动CPU只有Core i7这一产品线:Core i7 7x0QM、8x0QM、9x0XM。明显看到,Q代表Quad的四核、M代表移动CPU、X代表至尊级定位。

  核心数、缓存容量、内存支持等众多规格与桌面版一样,只是定位较低的Core i7 720QM、740QM的三级缓存只有6MB,频率也有一定降低但是TDP降低到45W以满足笔记本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笔记本CPU依然没有内置GPU。

  直到2015年的今天依然是二手笔记本市场香饽饽的ThinkPad W510(小编偷偷告诉大家它因为那么火因为A面没有Lenovo的标志,让小黑迷为情怀埋单),就是采用了这一代的i7处理器。

  第一代Core i:32nm台式机Clarkdale

  发布时间:2010年1月

  2008年11月的Tock,到2010年1月的Tick,Intel还是基本符合了为自身制定的游戏规则。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32nm制程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Core i3终于推出了,此时Core i3、i5、i7家族终于同聚一堂。

  Clarkdale依然在LGA 1156中安家。最大的改变,就是用“胶水粘贴法”封装了GPU,集成显卡第一次内置到CPU中,基于改进自Intel整合显示核心的GMA架构,支持DX10特效。进一步提升了集成度,降低了主板成本。但是内置GPU的制程依然为45nm,形成了32nm+45nm的独特组合。

  CPU部分基于Westmere架构,相比Nehalem架构最大的改进除了32nm制作工艺外,还有多支持了7组指令集。与以往稍有不同,这次新制作工艺与架构没有率先用在旗舰级的产品Core i7上。

  Clarkdale只有Core i5 以及Core i3两种,i7并没有出现。为了与45nm Lynnfield的Core i5相区分,Clarkdale Core i5命名为i5-6xx系列。从7减到6,规格可是有大大的缩水。首先物理核心从4减到2,不过支持超线程技术让逻辑核心保持4个,并且默认频率达到3GHz以上,为玩家带来一丝心里平衡。同时,三级缓存也缩水到4MB,但由于少了两个核心,TDP降低到73W(GPU频率更高的Core i5-661为87W)

  而Clarkdale Core i3的CPU部分同样采用双核心设计,通过超线程技术可支持四个线程,三级缓存由8MB削减到4MB,而内存控制器、双通道、智能加速技术、超线程技术等技术和i5一样得到保留。同样采用LGA 1156接口,相对应的主板将会是P55/P57。

  由于核心规格缩水,内置GPU在当时未成气候,还不能和当时的独显相提并论,同时又与Core i3重叠。Clarkdale Core i5显得比较惨淡,很快就被市场放弃,反而进一步带动了Core i5 750的销量。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后来Core i5 CPU全部采用原生四核设计。至于Core i3,低价加上买一送一的GPU,在低端市场有一定的市场,尤其i3-530,凭借良好的超频特性,成为了Core时代最后一颗“平民法拉利”。

  由于这一代CPU第一次内置了GPU,所以Intel在2015年8月解释这一代才是第一代酷睿处理器。那之前的Core i7、Core 2算什么?也许Intel要把图形核心的存在作为第一代酷睿处理器的划分线。随着时间流逝,i3、i5、i7固定命名,而千位数随着代次增加,所以玩家更加倾向用千位数来代表代次。所以,这一页的介绍,均为一代酷睿。而Core 2的时代,我们称之为酷睿2。在这篇的介绍中,我们就采用习惯叫法。

  第一代Core i:32nm台式机Gulftown

  发布时间:2010年3月

  32nm制程在Core i3 i5得到了实践,作为老大哥i7自然不能干瞪眼。Intel在2010年3月推出了i7-900家族的32nm制程版本。是消费级市场第一款六核心十二线程的CPU,仍采用LGA 1366接口设计,兼容X58主板芯片组。于此同时,三级缓存从8MB增加到12MB,最高端的Core i7 990X的频率达到了3.46GHz,性能可谓至尊级。

  无需介绍过多的特性与卖点,这一批32nm的i7就是第一代酷睿i家族的王者。

  第一代Core i:32nm笔记本Arrandale

  发布时间:2010年1月

  随着32nm制程的完善,Intel在笔记本领域发布了代号为Arrandale的移动CPU。Core i3、i5、i7全覆盖。全部采用了双核四线程的核心设计、三级缓存容量为3MB(i7的为4MB)、TDP为35W,Core i7 640M为最强的Arrandale处理器。而LM系列为低电压产品线,TDP为25W;UM为超低电压产品线,TDP为18W。

  从这一代开始,笔记本CPU开始了统一发布、命名,规格区分规律开启了模板模式,后代的笔记本CPU规格也基于Arrandale的习惯来分i3、i5以及i7。

  第二代Core i:32nm的Sandy Bridge

  发布时间:2011年1月

  当第一代Core i处理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它的继任者,Sandy Bridge刚好在Tick一年后发布。它作为Tock的历史意义在于,是Intel挤牙膏战略前最后一代良心架构,很大原因就是那关键的AVX指令集。

  其次,Sandy Bridge完成了CPU与GPU的大一统,实现了原生融合到一个Die中。而Sandy Bridge被超频玩家诟病的是,它扼杀了超频,只保留K后缀开放频率调整,如Core i5 2550K。最后Sandy Bridge开创了四位数的命名方式,直到现在六代Core i家族,也在沿用这个规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