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吴汉明院士:不解决卡脖子问题,我死不瞑目

2021-06-23 08:48
浪白科技
关注

前不久,吴汉明院士在2021数博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光刻机是全球化的智慧结晶,独自造出来并不现实”。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对此观点表达了认同,认为这才是脚踏实地的表现。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深思。已经是2021年了,中兴、华为、大疆等企业的遭遇,大家也有目共睹。难道说直到现在,还有人相信,在独立造芯这件事上,我们有知难而退的空间?

陈年旧事就不提了,只说最近半个月发生的三件事,分别关于华为、小米OV,以及台积电。6月11日,IT之家转载了Strategy Analytics统计的“2021 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处理器市场收入份额排行榜”。数据显示,虽然海思仍然排在前五,但对比去年同期,他们的出货量下降了88%。不出意外的话,这只是个开始。倘若不是华为根基雄厚,并坚定相信国产芯片会有崛起的一天,光是安抚员工不要离职,就已经够华为喝一壶了。

6月19日,一段来自于荣耀员工的吐槽在网上疯传,让我们窥见小米OV的生活一角。他说,以前还在华为的时候,碰到芯片不好用的地方,可以直接找海思的设计人员。就算意见有分歧,抄送上级也能达到目的。现在跟高通合作,想反馈问题得先交1000元。交流了几个星期,问题往往还是得不到解决。前后的鲜明对比,让他有了一种仰人鼻息的感觉,说“现在的高通跟大爷一样,啥时候能用上国产芯片啊”。

同一天,环球网也传回了台积电的消息。跟大家起初的设想不同,赴美建厂并没有为台积电带来蜜月期,刘德音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警告“芯片产业是全球协作的结果,美企应该专注前沿技术,而不应该想着以一己之力垄断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背景是,台积电和三星被要求在美国本土生产芯片,理由是“降低安全风险”。然而台积电的实践结果却是,在美国建厂的综合成本,比“老家”高出了6倍。

此时,再去看“卡脖子”三个字,相信大家就比较有感觉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海思的被迫暂歇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现在人家想拿捏谁,就拿捏谁。或许也正是希望大家正视现实,6月22日,央媒发布了这样一段采访视频。一位86岁的白发老人,顶着严重的黑眼圈,对着镜头一脸严肃:不解决芯片被人卡脖子的问题,我死不瞑目,如今的情况,正是我们科学家,献身报国的最好时机。

笔者查了一下,这位科学家名叫王阳元,毕业于北大,是国内首批培养的半导体人才之一。六十多年的专注,让笔者已经很难去介绍这位劳苦功高的老人。他既是中科院的院士,也是中芯国际的发起人之一,如今学生的学生,都已经成为了行业的骨干人员。由此,就不难理解他的自信和坚定决心。在那个年代,谁还没研究过几个被卡脖子的项目?86岁又怎么样,难道当年行,现在就不行了吗?(李双喜)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