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云知声创始人兼CEO黄伟:芯片之上,云端之外

一年内融资过10亿,覆盖用户超2亿,合作伙伴数量超2万家,云平台日调用量3.3亿次。

分外耀眼的光环下,独角兽云知声最初却被认定为“最不该做芯片的团队”。

“但是我们做了。”创始人兼CEO黄伟说,“因为我们在行业的最前沿,我们不是在研究室,我们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知道,这个技术如果要满足场景化需要的话,我们必须做什么。”

对于云知声来说,造芯不是目的,只是起点。

云知声创始人兼CEO黄伟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走来

昔日的科技弱国,正在和美国同步进入人工智能无人区。

中国此般逆袭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巨大的数据优势。“但这个数据优势从何而来?其实就是从移动互联网。”

黄伟说道,“我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十多年前的科技巨头摩托罗拉里做算法、做研究。我非常有幸的,经历了一个可能在过去几十年里最伟大的变革。”他平静的语调中难掩兴奋。

2010年以后,全球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看到了联网设备的与日俱增;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联网的场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物联网时代也是一样。黄伟说道,“当我们进入AIoT时代的时候,我们上网不再只通过手机,不再只通过电脑,我们可能对家里的冰箱、空调,甚至是开的车都可以上网。”

这位独角兽的创始人坚信,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之内,全球范围内将会诞生市值接近1万亿美金的公司。

“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黄伟笑着说道。

最不该做芯片的团队

在AIoT时代,首要的元素叫做芯片。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向AIoT时代的标志之一是,我们身边的设备上最核心的最底层将不再是一个IOS或安卓一样的操作系统。当未来所有的东西都在云端,我们最关键的底层就是芯片。”黄伟解释道。

在他看来,我们今天讲芯片、强调芯片,一方面是我们认为芯片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赋予了芯片不同的概念。今天的芯片不再只是一个计算单元,它还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甚至是我们的大脑。

所以,黄伟相信,AI芯片的落地关键是选择场景。应用场景会决定芯片如何设计,而合适的芯片也会反向加速AI技术的落地,进而加快整个时代的技术迭代。

实践出真知,黄伟这番论断的底气正是源于云知声对芯片的探索。

他表示,早在2015年云知声就组建了芯片团队,2017年启动芯片产品定义、IP选型、算法优化、工具准备,以及详细产品定义和技术模块评估工作。2018年5月16日,云知声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推出其第一代UniOne物联网AI芯片及解决方案——雨燕。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李霄寒在发布会上指出,“UniOne 不是一颗芯片,而是一系列芯片。”

这个被认定“最不该做芯片”的团队选择用软件来定义芯片。他们认定,只有这样,芯片才能在不同场景里面用一种最经济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芯片这件事儿上面,我们至少领先三年的时间节点。可能出来的时间点正好赶上了AI芯片大热的时间点,不过这也算是对我们前期投入的一个奖励吧。”黄伟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表示。

芯片之上

2012年成立的云知声,最初只是个语音识别团队。但成长为独角兽之前,黄伟就知道,自己想要的远远不止于此。

2014年初,他第一次在业内提出,人工智能不能只是云端能力,必须是云端一体化。

和后来的“芯片事件”相比,此事带来的质疑风波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彼时只有A轮的云知声,甚是“人微言轻”。

“大家认为说你作为创业公司嘛,不专注,你做自然语言理解都是多余的。”黄伟无奈地说道,“如果我当时听别人的话,云知声今天已经死了。你不光要跑到100米,还要跑到200米,到最后,你是五项全能选手。”

因此,2012年至今,云知声的能力,一直在不断地横向拓展。从自然语言理解到机器翻译,从深度学习到芯片设计,云知声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于其“语音团队”的认知。

“所以,今天我们做芯片,外界就相信了。因为只有当你做出来之后别人才能够相信你确实能够搞一个芯片出来。”

“五项全能选手”黄伟接着说,“但这个芯片不太一样。我们是把AI技术和芯片能力以及业务模型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能够在智能家居、在车载、在机器人,在很多场景里面满足这些设备对人机交互最基本的需求。”

但这不是云知声的终点。对于未来,黄伟的眼光则在芯片之上。

“我们是希望通过一个芯片作为切入点,能够跟行业、跟系统、跟生态去结合,来共同搭建出AIOT时代更有价值的产品体系。”

云端之外

时至今日,业内已经达成共识,芯片的AI能力在云端。但是,“只有云端芯是不够的,”黄伟说,“我们一定要在终端设备里面能够满足人机交互的需求。”

因此,云知声自称不再是云端芯,而是“云+芯”。

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用户并不理解“设备端”的含义。比如说,一个人和音箱进行自然的多人对话,以前一定是做不到的。因此,云知声便结合自己的能力,结合产品对场景的理解,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把它交付给客户。

“我怎么去唤醒这个设备?我可以把唤醒能力放在这个芯片里面。我怎么样实现人和设备的一个基本的语音识别能力?我可以把语音识别放在这个芯片里面去。”黄伟介绍道,“甚至包括一部分基本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我也可以放到芯片里面去。这样的话,我的这个芯片已经80%甚至90%完成了人机基本的功能。”

除此之外,云知声把终端交互做到了极致。他们开放代码,并把它提供给合作伙伴。

“我们专注于做云端芯。我们不可能每个端都自己做,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能力开放出来,交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更多产业的需求。”

黄伟对芯片的贡献,在云端之外。

2020年,云知声即将发力智慧城市。当被问及与阿里巴巴王坚博士提出的“城市大脑”概念差异时,黄伟说,两家企业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切入点不太一样。

“对于智慧城市,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比较适合阿里等巨头企业,其关键是要打通政府关系,得到的数据会比较全面,但又相对传统。”他解释道。

这一次,云知声选择自下而上。“如果我的芯片在每个家庭里、在每个人的车上,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得到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数据?”

六年时光荏苒,黄伟初心未变。“我还是希望在更多产品中,通过一个小小的芯片,建立起与每个用户的连接。”

拒绝与接受

在这个被称为“AI落地元年”的2018年,投资人普遍认为,讲了这么久的情怀,是时候动真格了。

在他们看来,AI落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商业落地,另一种则是产品落地。因此,考核的核心在于营收数据及产品。而恰巧,在这两方面,云知声都是佼佼者。

由此,品途商业评论获悉,一年内融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云知声,C+轮也即将敲定。

黄伟坦言,近期自己做的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拒绝,拒绝,拒绝“。他笑着说道,资本很聪明,但资本很功利。聪明在于,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精准地判断企业对于他们的价值。

功利在于,他们确实更多情况下,只看当前。

同样功利的还有市场。“外界经常会把一个创业公司跟BAT科技巨头做对比。这其实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一个BAT研究院的人数可能是我们一个公司的几十倍。”

但他欣然接受这功利的一切。“因为这也是非常公平的,获胜的筹码本该只有能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