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出售属灾难 中英官方或介入ARM收购案

2020-09-16 10:10
奇点财经SFL
关注

文 丨 付可思

出品 | 香港奇点财经

当地时间9月14日,英伟达公司(Nvidia Corp.)表示,已同意斥资400亿美元收购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旗下的芯片设计部门ARM,若最终成行,该交易将成为半导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令人注意的是,软银在2016年以314亿美元收购ARM时已促成半导体行业最大一笔交易,然而此次英伟达收购ARM支付的首笔款项比软银在2016年以314亿美元收购ARM的溢价还高。

目前,尽管软银和英特尔已达成协议,但仍需要面临严格的审查,还需要经过中国、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批准,预计走完所有的监管审批流程可能需要18个月的时间。各国政府、反垄断部门、曾经竞争合作的公司,都是这桩超级交易面前的阻力。

ARM联合创始人:出售属灾难

作为芯片史上最大的收购案,英伟达收购ARM引起了市场巨大的争议,焦点在于,被收购的ARM还能保持独立性吗?

作为一家芯片企业,ARM并不参与芯片制造与成品推出,而是将包括指令集、芯片架构在内的技术,以授权等形式,和其它厂商展开合作,让它们定制出自己的处理器,也正因为这种“技术中立”的属性,ARM才能在移动设备市场发展壮大。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手机都采用了ARM的技术架构,此次收购的影响巨大,甚至会影响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如果英伟达改变未来ARM运营模式的策略,将会影响高通、苹果、三星等一大批企业。

因此,英特尔收购ARM之后,包括苹果、惠普、谷歌、高通在内的数十家大小半导体公司、软件供应商、IP设计公司再使用ARM架构都需要英伟达的许可并支付使用费。这些与英伟达存在利益冲突且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以后如何继续放心的使用ARM,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

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ARM出售给英伟达是一场灾难,将破坏ARM的商业模式。Hauser指出,ARM是最后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欧洲技术公司,此次出售对英国及欧洲属灾难。

对此,英伟达表示,ARM会继续以“开放许可模式”运营,保持其全球客户的中立性,并补充道,将在经ARM授权的产品中加入自己的技术。此外,为了安抚ARM强大的客户群,英伟达还承诺将保留ARM的英国总部,并在当地投资建设一个新工厂,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指导,并为机器人和自动化实验提供一个场所。

此次收购现在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仍需要获得中国、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批准。

Hauser 呼吁英国政府要为有关交易设定3个条件,即:

1.保障ARM位于英国的工作项目能继续运转;

2.承诺保留ARM的开放业务模型,英伟达不得享有比其他ARM客户更优惠的待遇;

3.英国必须获得美国CFIUS法规的豁免,以确保英国公司不受限制地使用公司的微处理器技术。

他认为,如果不能满足该3项要求,英国政府应该协助ARM在伦敦证交所上市,并让其成为英国公司,并敦促英国政府作为其基石投资者。

中英或介入

据《金融时报》报道,ARM是英国国防工业的主要供应商,英国数码、文化、媒体及体育大臣杜永敦(Oliver Dowden)可能会以国家安全问题,将该交易交给监管机构竞争及市场管理局(CMA)审查。

报道指出,英国当局亦正加强对现金加股票收购交易的限制,杜永敦正考虑是否根据英国《2002年企业法》,介入交易。据媒体指出,英国政府可以凭借金融安全、媒体多元化、公共卫生或国家安全的理由,介入企业收购案,这会启动CMA介入调查。

英国官员们透露,ARM是国防工业的主要供应商,如果杜永敦正式干预,可能是基于英国国家安全,而英国当局密切注意相关交易是符合预期。一名英国政府消息人士说,杜永敦有意将该交易提交给CMA审查。但有杜永敦的助手称,目前尚未作出决定。

往前追溯软银收购ARM时,英国前商业、能源及工业策略大臣祈国光(Greg Clark)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即要求软银将ARM的总部保留在英国剑桥,并在5年内创造至少1500个新职位,批准软银集团收购ARM。

目前为了获得英国政府的许可,英伟达已经承诺会保留 ARM 的品牌,以及设在剑桥的总部,并会在当地建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中心,为技术研究和培训提供稳定环境。

而更多不确定性来自于中美关系。考虑到当下两国不断博弈的背景,当ARM成为一家美国公司,中国所有使用ARM架构的芯片设计公司未来都会蒙上一层不确定性。

若受美国禁令干扰,一旦ARM断供,国内厂商将无法继续获得升级版的指令集授权,会导致国内产品迭代速度放缓,竞争力落后,这些厂商将面临自主可控的难题。

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商务部对一家原本由英国和日本管辖的公司被美国行业巨头收购放行,目前看上去可能性并不大。而英伟达和软银的公告中亦没有就ARM中国争议事件作出回应。

本文乃香港奇点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建立镜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