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8.1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火热报名中>>
DDR设计需要背钻吗
作者:黄刚 一博科技高速先生团队队员
背钻,相信从事PCB设计或加工的朋友来说不会陌生。我们知道,这个工艺现在已经比较广泛应用在10G以上的高速串行通道设计中了,它的作用主要是解决过孔stub较长导致的高频能量急剧衰减的问题,越小的过孔stub,急剧衰减的频段越高,因此我们在高速设计会着重考虑它。我们也可以通过2维或者3维对过孔的仿真,得到stub和回损插损曲线的关系,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随着过孔stub越来越长,尖峰谐振点出现的频段会逐渐向低频移动,也就是说会逐渐影响到更低频段能量的衰减。当然对于点对点的高速串行信号来说,我们比较容易去下结论要不要背钻,现在随着我们的DDR并行信号的速率也越来越高之后,像目前通用的DDR4的速率是2400Mbps,那我们需要背钻吗?
为此,本人也做了一个简单的仿真(针对地址信号的仿真)来看看到底差异有多大?
一个简单的fly_by拓扑的设计如下:
如果地址信号走得靠近表层的话,的确,换层过孔带来的stub可以比较长。
我们对这个信号拓扑进行不同过孔stub长度(从0mil到120mil的stub)的扫描仿真,得到的波形结果(第一个颗粒)会是这样:
我们直观的看到,有差异的地方主要在上下电平振荡的位置,我们放大一点看下,发现会影响大概25mV的裕量。
从眼图上看,也大概能看到些变化,说明stub还是会对信号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对于速率更高的数据信号而言,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本人还是以仿真数据来说明吧,不同过孔stub的结果如下:
从眼图来看,信号的幅值似乎差异不大,差异主要在于上升(下降)沿这里。从波形上上升/下降沿看可以看到20mil的stub和没有stub的差异主要有30ps左右。
-end-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在线会议观看回放>>> AI加速卡中村田的技术创新与趋势探讨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
即日-5.15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安森美Hyperlux™ ID系列引领iToF技术革新
-
5月15日立即下载>> 【白皮书】精确和高效地表征3000V/20A功率器件应用指南
-
5月16日立即参评 >>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届)人工智能行业年度评选
推荐专题
-
10 功率半导体,嗅到风险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