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重磅!工信部推动统一手机快充标准

如今,快速充电功能目前已经成为国产手机和数码产品的标配,有些产品已经实现半小时内充满80%电量的快充水平。然而,许多厂家的快充技术不能互相兼容,接口、协议、线缆不互通,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存在安全隐患。

image.png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北京发起成立“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工信部负责人表示,将尽快构筑统一的以自主技术为主的快充标准体系。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表示:“推动建立兼容统一的快充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势在必行。不断健全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快充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我国智能终端设备充电标准的统一,减少电子垃圾、助力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在2016年就确立了统一手机充电接口和技术指标的国家标准。目前,工信部已指导制定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两项团体标准。”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不仅仅是现在的手机终端,那么跟它相近的呢,还有咱们的平板电脑等等这些中功率的产品,应该今后都可以用到这个技术,使得老百姓在使用这个终端充电的时候,能快速使用到统一标准的这种充电装置。”

为什么要推动统一手机快充标准?

说起快充,相信很多人忽想起“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这句广告词,快充的确能有效帮助用户缓解智能手机的用电焦虑。

目前国内最快的快充技术是前几天iQOO 10 Pro全球首发时推出的200W超级闪充技术。据悉,高速模式下iQOO 10 Pro 5分钟可以从1%充至60%,10分钟可以将4700mAh大电池从1%充至100%。

好的技术固然能给手机产品带来更多的亮点,但其中也有一定的限制,众多国内的手机厂商为了体现差异化优势,每家品牌的快充协议都是私有的,不能在其他品牌手机上通用,只能通过PD协议进行20W左右的缓慢充电。因此用户则必须使用与之匹配的原装充电头甚至数据线才能实现高功率满载快充。这带来的问题就是,不同厂家的快充技术不兼容,影响用户体验,也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不同的手机快充技术还会导致数据线不同,因为传输电流不同,数据线长度不同,充电速度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多口快充充电器。从最大功率的角度上来说,多口充电器并不能带来多个单口充电器的充电效果。如果你设备不多,多设备同时充电的场景也不多,还希望充电时可以 " 满血快充 " 的话,买单口的也就够了。如果生活中有多个设备需要同时快速充电的情况,再按需选择输出口数量就可以。

市面上现存的多种快充技术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方便,缓解了智能手机的用电焦虑。但有市场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的年出货量已经超过了20亿,每年仅多余的充电器就产生超过1.1万吨的电子垃圾和60万吨的碳排放。也就是说,多样化的快充技术,目前已经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变得“泛滥”起来。

欧盟已率先统一充电接口

快充统一标准的第一,要先实现接口的统一。这一点欧盟率先达成一致,同意到 2024 年,统一欧盟区域内所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接口为 USB Type-C。不仅如此,对支持快速充电的设备充电速度也要统一,用户可使用任何兼容的充电器以相同速度为设备充电。

欧盟之所以选择USB-C接口而不是苹果专有的Lightning生态系统,主要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据悉USB是由微软、惠普等主要科技公司联合提出的新一代标准接口总线。USB-C充电协议由USB-IF制定并维护。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说法,新协议旨在使欧盟的产品更具可持续性,既可以减少电子垃圾,又可以让消费者的生活更轻松。在未来,手机和类似的小设备不需要在包装盒里装配充电器,因为买家已经有了合适的配件。

欧盟估计,新协议将会让更多的充电器得到重复使用,每年可以使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充电器购买”,由此可节省高达2.5亿欧元,并减少约11000吨电子垃圾。

毫无疑问,在这种新规定的实施下,苹果会受到最大的影响。据《纽约时报》报道,欧盟的这一协议实质上似乎针对的是苹果公司。去年11月,苹果致信欧盟委员会,表达了对这一要求的反对。该公司表示:“我们仍然担心,仅强制一种类型充电器的严格监管会扼杀而不是鼓励技术创新,这反过来会为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不过,欧盟否认这种情况,并表示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更新立法。

实际上,苹果早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在部分Mac和iPad型号中使用了USB-C标准,并且正在测试更换Lightning接口的iPhone机型。但欧盟委员会6月7日的声明可能会加速苹果向USB-C的转变,并可能导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永久放弃Lightning充电技术。

不论如何,快充标准的统一,也标志着我国的快充技术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而新的快充体系也为促进行业发展、生态建设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