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寒武纪陈天石:2个月,腰斩后的市值重回千亿

2023年一开年,“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就仿佛开了挂。

从1月份开始,寒武纪的股价就一路狂飙,到了3月,更是创下了单月涨幅121.45%的惊人记录,截止到4月份,其市值高达到1100多亿元。

纵观国内,当前,无论是半导体,还是AI芯片相关行业,市值能突破千亿的上市公司并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仅有中芯国际、海光信息等9家公司。

但仔细了解这家公司后,你会发现,这家上市即千亿市值的芯片企业曾一度市值缩水至193亿元。

这自然让神秘又充满科幻色彩的寒武纪颇受赞誉,也更倍受争议。

1

5年时间,千亿市值蒸发80% 

有着多重耀眼光环的寒武纪,在上市首日就表现不俗。股价大涨288%,直达250元/股,市值也迅速冲破了1000亿元。

但之后的路,就没有外界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

纵观寒武纪2017-2021年间的业绩,尽管营业收入连年多倍增长,但每一年都在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股价更是几经遭遇“膝盖斩”。2022年4月,寒武纪的股价甚至跌至46.59元/每股,市值仅192亿。

距离最辉煌的时期,市值蒸发了80%。

这五年,寒武纪到底发生了什么?

2

“别人家的孩子” 

每一个被争议环绕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关键人物。

对于寒武纪来说,这个人就是陈天石。

陈天石出生于1985年,自小就属于“别人家的孩子”。他16岁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一路跳级猛升,年仅25岁就拿到了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学位。

2010年前后,陈天石跟着和他一样“学霸”的哥哥一起参与了芯片版图绘制工作。

当时,绝大多数计算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基本都与芯片相关,人工智能仿佛墙角的寒梅,还不为人所识——中国芯片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人工智能自然也就落后的更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对“天才兄弟”下定决心在“AI+芯片”交叉领域一展拳脚。

善于发现机会的陈天石当时已经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一个AI专用处理器如何才能使一颗芯片在逻辑上是完备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天石和他的团队更是历经长过四年之久的苦心研究,最终,获得了国际顶级学术及研究机构的认可。

但陈天石并不满足于此,他又诞生了新的想法,做AI芯片!

做AI芯片,研发芯片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做成产品才是陈天石最重的一个目标。

于是,寒武纪诞生了。

当时人们对这个名字很不理解,为什么计算机方向的公司会用上一个这么奇怪的名字呢?

但“学霸”陈天石知道,寒武纪时代是地球上的一次“生命大爆发”,这也隐含了他对寒武纪的期待——带动芯片领域的“大爆发”。

3

成也“华为”,败也“华为”

在创业初期,陈天石大部分时间都埋在办公室里,极少出来接受采访和开发布会。

兴许是这种实干家的精神,2017年,陈天石与华为合作的内置独立AI芯片的麒麟970问世了。

这款芯片抢占了“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名号,也成为华为手机的一大卖点。

陈天石也成了合作的“既得利益者”,靠着华为的帮衬,让寒武纪成为国产芯片阵营中最受瞩目的“网红”。

接下来的两年,寒武纪几乎全部的收入都来自于AI芯片技术授权。此外,这两年寒武纪的营收中,华为占到的比例高达98%和97%。

和华为的高度绑定,也是一把隐藏在寒武纪内部的“双刃剑”,它成就了寒武纪,但也随时可能摧毁寒武纪。

2019年6月,华为推出了自研达芬奇架构的

麒麟810,其力AI芯片板卡和模组和寒武纪所做的几乎一模一样。

兴许是嗅到了和华为关系逐步必然逐步疏远的苗头,陈天石在此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2019-2020年,寒武纪先后与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达成合作。

此外,陈天石也在这两年开始,开拓云端、边缘端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试图通过云、边、端全覆盖,来打造“一体化智能芯片设计平台”,把IP授权的主要收入来源,转变为向政府和企业兜售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2021年至2022年,陈天石也一直在尝试新的赛道: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云端产品……

商业版图逐步扩大,但主要营收却都不来自于AI芯片。

有一些外界的声音开始质疑寒武纪,一个技术公司,不断做市场化、商业化的转型,可见“学院派企业家”转型之路的艰难。

4

分崩离析

一家技术性公司,每年经历一次转型,创始人或许还有信心和执念坚持,但投资人和内部高管不一定有。

就在华为即将发布自研芯片消息放出的前夕,2017年9月17日晚间,寒武纪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公告:南京招银和湖北招银拟合计减持比例公司总股本的2.43%。

多位曾陪伴寒武纪“从0到1”的高层,也在这五年内纷纷减持离场。

2022年1月,已成为寒武纪核心技术骨干、担任CTO的梁军,选择了离开,不再担任寒武纪任何职务。

对于梁军的离开,陈天石曾在采访中简单提过,“公司上市后跟创业期不同,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要抓紧机遇让产品更广泛落地。”

对于在华为曾工作过17年的技术骨干梁军来说,他希望继续在技术方面投入和钻研,但陈天石的多次转型让他感到这家公司和最初的方向也截然不同。

梁军的离开,也成为了寒武纪一个标志性事件。

梁军宣布离职的当天,寒武纪股价大跌18.38%,市值蒸发了59.6亿元。

图 | 寒武纪业绩走势图 (来源于速途网)

2022年7月26日,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合计再次减持比例达1.35%。次日,股东南京招银、湖北招银计划拟合计减持公司不超过2.68%的股份。

股东减持计划背后的原因自然是对寒武纪未来的悲观——上市以来,寒武纪业绩的确一直呈亏损状态,现金流状况也不理想,股价更是不断下跌。

今年4月,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多名认证为“寒武纪员工”的网友爆料称,公司正在大规模裁员,主要人员面向应届生,比例高达80%。

寒武纪方面否认了裁员数量,但确认了裁员的消息。也就是说,裁员是真,但具体裁多少尚不明确。

但陈天石对这些变化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质疑只是他狂奔道路上的“杂音”。

寒武纪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陈天石心中早有盘算。

5

AI芯片的命根,陈天石的“秘密武器”

陈天石曾说过,“寒武纪只是个孩子,但我们有远大的志向,长跑才刚刚开始”。

这条跑道,对于陈天石来说,就是“研发之路”。

定位于“AI芯片”四个字的寒武纪,注定会和两种情绪相伴相生:

一是,中国的AI在时代的高光中被赋予的无上期待;

二是,国产芯片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难解困局。

陈天石是顶级芯片专家,他的技术团队更加“硬核”。然而,也要面对摆在寒武纪面前的现实:

芯片性能上表现不佳、相关的配套软件工具链上积累不足,缺乏生态基础。

面对困局,陈天石选择了迎难而上,于是就有了寒武纪在研发上的疯狂投入。

从2017年开始,寒武纪的研发费用率每年都超过了100%。

2017-2021年,合计投入研发费用达27.17亿元。2020-2022年,研发费用分别达7.68亿元、11.36亿元和15.23亿元,而同期营业收入分别为4.59亿元、7.21亿元和7.29亿元。

研发投远超营业收入。这也意味着,寒武纪的产品在市场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远未达到盈利状态。

于是,陈天石似乎又想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开源节流。

定增方案的落地,可谓寒武纪的开源。

4月13日,寒武纪定增结果落地。募集总金额不超过16.74亿元,定向发行的对象最终确定为18家,公募占了大头。

而伴随着近期股价的大幅上涨,机构也似乎看到了“希望”,重燃定增热情。但值得关注的是,定增的背后股东结构发生了变化。

据公开数据显示,原持股比例1.77%的科大讯飞在2022年第三季度对寒武纪进行了减持,目前已退出前十大股东名单。

除此之外,在寒武纪IPO前入股的“招银系”股东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同样于今年2月计划减持311.46万股、153.95万股股份。

开源节流,显然是陈天石想在花钱和赚钱问题之间寻求的一种平衡。

陈天石曾说自己的野心不大,也坚持老老实实做个理工男,做最正统的芯片公司,走最传统商业模式。

解决“AI闭环路上最后一公里”的事情。

当前寒武纪在外界看来的内焦外困,离陈天石和寒武纪 “最后一公里”有多远我们不得而知。

陈天石又将用怎样的方式把寒武纪这个孩子好好带大,也是待解的谜。

但至少目前,在国内,陈天石看好的AI芯片仍处于快速增长而又“足够长”的赛道。

寒武纪也正走在这条“足够长”的赛道上。

正因为赛道足够长,未来寒武纪将面临的,是与行业巨头——华为、英伟达、Google、高通英特尔及一大批初创公司混和拼杀的激烈场面。

也正因为赛道足够长,让寒武纪的未来充满了无限而不确定的想象。

       原文标题 : 人物 | 寒武纪陈天石:2个月,腰斩后的市值重回千亿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