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徐一忠:从半导体、交换机到IDC,回顾芯片工业90年代人才大分流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应湖州市人才发展集团和一寸读书会的邀请,芯流智库在湖州做了关于《中国芯片往事》一书的分享。
分享日的前天晚上,我和一寸读书会热心的工作人员散步在南太湖,晚上与当地的朋友深入交流。
晚宴上,一位湖州当地科技公司——海瑞网络的董事长徐一忠,讲述了自己80年代在武大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就读、1987年毕业后在国营企业工作、其后下海开始创业的传奇经历。
特别巧合的是,徐一忠与芯流智库之前深入研究的一家功率半导体上市企业——中车时代电气的科学家和副总工刘国友是同班同学。
当年从武大毕业后,徐一忠和刘国友都分配到了半导体国营企业工作。工作数年后,两人的人生轨迹开始分流。
徐一忠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杭州,在国企沉潜积累数年后,毅然下海,做起了彼时火热的程控交换机生意。而他在株洲的同学刘国友,则一直埋首于功率半导体研发,一步步成为时代电气的“技术担当”。
在武大的毕业合影,后排右六为徐一忠,中排居中穿花衬衣者为刘国友
虽然徐一忠早已远离半导体行业多年,但他讲述的故事,还是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并激发了我创作《中国芯片往事2》的动力。
本来,在《中国芯片往事》的第一部,我描写了众多在90年代下海的半导体专业大学毕业生,但并未深入探究他们进出半导体国企的故事和缘由,而徐一忠的故事,正好是那个足以代表90年代半导体产业人才转型的典型。
于是,在今年7月,当《中国芯片往事2》开启新一轮访谈之际,我前往湖州,在海瑞网络对徐一忠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对徐一忠的访谈,让我见到了内敛和张扬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完美融合的。他是一个敏锐踏实的工程师,又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梦想家,他从心所欲却又不逾矩。
徐一忠出身于浙江诸暨农村,13岁的懵懂少年在彼时中专“铁饭碗”的诱惑下拷问内心,历经数年波折,来到珞珈求学。他抱着有一技之长的简单想法,误打误撞进入半导体物理系学习,自此开启技术之旅。
这条路并不一帆风顺,从国营企业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徐一忠发论文、搞生产、跑兼职、搞合资,一路颠沛,淋了不少冷水,贯穿始终的是对技术的热忱。
既然商海浮沉,不如撸起袖子自己干!
数十年的职业生涯,让徐一忠养成了对互联网数据业务的敏锐嗅觉,成就了今天的海瑞网络。从半导体到IDC,明线是张扬,暗线是内敛。徐一忠在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和选择?怀着这个问题,我们的访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曲折的教育长跑
2、纯粹的职业生涯
3、行业转型之思
这是《中国芯片往事2》成书过程中对经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系列受访人的专访文章。随着访谈进程的推进,芯流智库将陆续推出访谈文章。
曲折的教育长跑
【编者按】 从13岁初中毕业,到放弃考研收获工作乐趣。作为成绩优异者为何选择休学?选择半导体专业有何契机?徐一忠一路跟随内心,趟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这部分讲述了徐一忠从高中到工作之初的心路历程。
芯流智库:您的过往经历对人生选择有什么影响?
徐一忠:我的人生转折是过往经历演变的,当时我反思自身,认为走了一个误区,太执着于自身专业,认为从事电子相关的行业才算对得起所学专业。
当初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兴起时,摆摊做服装生意门槛很低,我却不愿意做,觉得太没有技术含量,就算做贸易也要和技术相关,把自己的思想框住了。
芯流智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徐一忠:我人生的几个节点很重要。第一个节点是刚从厂里出来时,通讯刚刚兴起,流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时我们开始做程控交换机,解决通讯问题。
当时申请电话周期较长,费用也高。个人装机需要3500元,公司装机需要5000元。在1992/1993年的时候,工厂工资不过200元每月,一年的工资都难以承担装电话费用。
所以,我1993年年底开始在民企兼职销售、安装程控交换机。
芯流智库:讲一下您的求学经历?
徐一忠:1978年我参加了中专考试,当时读书比较早,只有13周岁,虽然考上了高中,还是选择参加中专考试。
少年徐一忠
芯流智库:为什么?
徐一忠:考上中专可以分配工作、转国家户口,就能“吃皇粮”了。
芯流智库:当时的中专是优于高中的。
徐一忠:因为高中仍然是农民身份,如果进入初中中专,可以成为干部身份。
当时我年龄小,并没有很坚定的决心。不巧的是,考试在另外的镇子举行,我需要借住在父亲同事家中,结果同事的邻居刚刚去世,晚上比较吵闹,我没睡好。第二天政治考试我睡着了,最后总分差十分,没能考上初中中专,只能上高中。
当时高中是两年制,如果一切顺利,我15周岁就可以上大学了。
不过上了一年高中后,父亲让我休学,因为拿到高中毕业证之后就无法考初中中专了。拿到高中毕业证之后只能考高中中专,相对更难。
我听父亲的话回家复习,几个月之后,觉得憋屈。最终我告诉父亲自己还是要考大学。就这样,我回到了曾经的高中。
我在校成绩很好,物理、化学、数学竞赛基本都能拿奖,但也只是井底之蛙。高考后我是全校第二,但成绩还是比录取分数线低100多分。
那个年代农村高中考不上大学很正常,我就转学去更好的高中复读,复读第一年差7分,第二年多了五六十分,顺利进入武汉大学。当时刚好18岁,我起跑很快,高中出现了波动,最后很巧,在正常年龄进入了大学。
徐一忠在武大
芯流智库:在武大学习的是半导体物理专业吗?
徐一忠:是的,这个选择也受到父亲影响。父亲希望我有一技之长,就算未来失去工作也能养活自己。
当时一般把半导体视同为“半导体收音机”,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大学毕业如果失去工作,还能开维修店养家糊口。实际上,武大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和收音机维修差之千里。
芯流智库:武大读半导体期间会有一些实习吗?
徐一忠:当时在校办的芯片工厂实习。
芯流智库:工厂的主要工作是?
徐一忠:做光传感器。我的毕业论文还做了紫外线传感器,在导师带领下把这个元件做了出来。经过测试数据对比,发现甚至优于国外标准。
芯流智库:当时您的同学刘国友(现任时代电气首席科学家)在做什么工作?
徐一忠与武大同学,左二为徐一忠
徐一忠:他考了本校研究生,我们都在校办工厂,但方向不一样。
芯流智库:毕业后大家分配工作的去向如何?
徐一忠:一部分在科研机构,一部分在高校,刘国友和我在企业里,他先读研然后到了中车株洲所,我到了杭州无线电二厂。
芯流智库:叫无线电厂,实际上做的是半导体?
徐一忠:杭州从1厂到9厂都有,做不同的元器件,主管部门为电子仪表局。杭州无线电二厂是浙江省最早的半导体企业,主要做二极管和厚膜电路。
芯流智库:被分配进企业的人多吗?
徐一忠:多,我们厂在60年代最辉煌,当时有9位来自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10位来自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进厂的时候,领导基本是这两个学校的。武大的学生就只有我。
芯流智库:进厂工作后有想过读研究生么?
徐一忠:本来,我准备在杭州工作两年再考武大,并已和导师沟通好。
但在企业工作的两年变化颇多,我发现自己很适应企业的节奏。在研发部门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我仍然每年都发论文,时而获奖,感觉生活充实。
我虽然不是第一梯队,却也成绩靠前,一步步晋升,后来担任了工厂的团支部书记和计量室主任一职。
逐渐地,我认为研究生没那么好,但也没意识到,所在的国营工厂,不久后就会倒闭。
纯粹的职业生涯
【编者按】只身扎进技术里,不问利益有几分。从国营工厂到未来转型,无论是做产线、跑兼职还是搞合资,徐一忠都想用技术实现人生意义。这部分是徐一忠拷问内心,找寻前进方向的13年。
芯流智库:详细说下在杭州无线电二厂的工作经历吧。
徐一忠:1987年从武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杭州无线电二厂一分厂,得知别人大多分配去总厂或集团公司,颇不平衡,后来了解到集团公司的那批同学还要二次分配到某个部门,就释然了。
杭州无线电二厂总厂在临安昌化,与安徽交界,属“小三线”。航天口的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由企业自建生产线负责。
除此之外,80年代中后期,国外芯片进口贸易之风渐盛,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部分员工回城的问题,在杭州成立了一分厂。
当时一分厂从国外后道工序的封装生产线,从国外采购芯片后封装并在国内市场销售,效益不错,人均创收曾排到过全国同行业第三。
芯流智库:您当时主要负责产线上的工作?
徐一忠:我负责芯片制造工艺的光刻、扩散、电镀等工序。
其实电镀属于化工专业,不属于我的专长,我上大学后就没学过化学。电镀液配方与我所学的半导体物理甚远。但领导安排了,不好意思说不会,否则对不起“大学生”这个来头。
于是,我向一个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工专业的高中同学请教,在他帮助下,我完善了电镀工序,并与半导体技术结合起来,将每批生产时间从两小时压缩到了45分钟。此外,我新创了一种在电镀工序中筛选不合格二极管的方式,帮助工厂提高了良品率。
当时由我起草了工艺文件、并按照工作文件完善了工艺流程,结果最后的书面文件正式定稿了,拟制、审核都不是我,年轻人会有种失落感。我想,既然不被认可,那就投稿发论文吧。
我投稿后,发表的具体时间未知,但是厂部有杂志,一些当领导的先看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就出来了:怎么没经过我们同意,就擅自发表论文?
探究起来原因,是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而有一批老员工写不出论文来。二厂当时除了我,就只有一位1966年上海科大毕业的老同事写过论文。
芯流智库:这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吧,后面怎么办?
徐一忠:厂长还是比较开明的,他同我讲,他个人认为发表文章并无不妥,也是我们企业的荣誉,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让我写个说明,了结了此事。
当时还有稿费,用邮政汇款单寄到在临安昌化的总厂,总厂领导在当地邮局把钱取出来带给我,并表扬道:“小徐不错,写论文发表了。”
芯流智库:除了研发工作,在厂里还有其他尝试么?
徐一忠:我们厂有个开发部,负责开发电力控制设备,多年来没有产出。1991年左右,我和厂长沟通,尝试把这个部门承包下来,产供销都由自己负责,自负盈亏。
二极管附加值很低,一个管子不过一两毛钱,但是武大一个光传感器就可以卖60元。我和书记沟通,表示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可以请武大老师协助。
那时我总想学以致用,认为学的知识不能丢。但书记说,“小徐啊,新技术不好搞的,我们厂搞了几十年,也就这么几个产品。”
芯流智库:那后来承包做的怎么样?
徐一忠:当时我们主要做充电的暖手炉定时器,通过温控和定时功能达到双保险。产品做了大半年,收支平衡,我们认为起步还不错,一个产品就把部门养活了。
1991年底换了厂长,新厂长认为我们体量太小,于是将部门解散,派我回到原部门担任车间副主任。
芯流智库: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徐一忠:当时整个社会对半导体的研发生产不重视,能赚钱是硬道理。车间设备不更新,企业的主要盈利也不依赖于此,还有三角债的压力。我感觉危机重重,不知道出路在哪,于是决定改行。
记得1993年10月的某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在路口看到一个招聘告示,就进去应聘做了一个兼职。当时厂里这种现象很普遍,白天做外面工作,晚上做本部门工作。外面收入比厂里高得多,就这样做了两三个月。
之后,新厂长提拔了我做计量部门主任(正职)。领导找各条线负责人会一般都找正的不会找副的,这样一来,兼职无法继续。综合考量下,我停薪留职,离开了二厂。
芯流智库:二厂最后破产了么?
徐一忠:二厂大概1998年破产,可能是因为三角债,追不回的欠款太多。当时西湖、虹梅等电视机厂都用产品抵债。
二厂破产后,下岗人员工龄买断,我拿了三千多,还挺开心的。
芯流智库:从国营工厂出来之后主要做什么?
徐一忠:做程控交换机的销售、安装服务。时间节点非常好,迎合了时代发展趋势。
芯流智库:主要安装哪个牌子?
徐一忠:松下、西门子、阿尔卡特等进口品牌为主。因为国产厂商有限,华为和各地邮电部门有合作,很难竞争。
而进口品牌落地必须协调工信、邮电等部门的入网许可,有很多监管环节。我需要协调各方关系。最早做技术服务时,得益于客户认可,积攒了一些资源。
芯流智库:程控交换机流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徐一忠:没有交换机之前,打个比方,过去政府部门之间沟通要不停转接,比如有朋友打电话给我,基本是打传达室号码,传达室用喇叭叫,我再跑去传达室接电话。有了程控交换机之后,找某人转到某个分机就好了。
在每个办公室安装一个电话,内部打不用花钱,可以打市话,打长途可设置权限,这弥补了电话线路的不足。不同部门楼上楼下也不用来回跑了,很方便。
芯流智库:在第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多久?
徐一忠:半年多时间,后来因朋友邀请辅佐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我去担任副总经理。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双方合伙创业,几年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一时期主要是做程控交换机。
行业转型之思
【编者按】随着程控交换机衰落,无线通讯崛起,回望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徐一忠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专业,在信息服务业展开拳脚。IDC、云计算、网络安全,这部分是对海瑞网络的思考与布局。
芯流智库:做了一段时间程控交换机行业之后,后面为什么会选择信息服务业?
徐一忠:2000年左右,程控交换机日益式微,无线通讯兴起,原有的商业模式弊端逐渐显现。销售和安装程控交换机这一业务,“中饭吃好了,晚饭不知道在哪里”。
之后几年,我拓展了一些自动化、智能化安防的项目,但依然苦恼,因为要招投标。而要招投标,就要大力比拼客户关系和价格,越往后面发展,竞争格局越差。
为了寻找出路,我经常和客户深入交流,聊着聊着就谈到了IDC。
2009年底开始,我考虑转型到了IDC领域。当时,独立的数据中心机房稀缺,我们(海瑞网络)2010年4月成立,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筹建,吸引了阿里、腾讯、爱奇艺等一些互联网客户的入住我们机房。
随着互联网大厂客户占比升高,但同时他们也在自建机房,电信运营商强势进入IDC市场,我们开始差异化竞争,对于广大的中小客户客户,我们24小时值守,技术部门全年无休。
芯流智库:IDC行业有什么特点?
徐一忠:IDC行业,企业规模大了,会引来较多管控,小了,知名度不高不好开展业务,所以要保持一定规模,同时要往行业纵深发展。
2012年,海瑞网络开始做行业云业务,首先解决湖州的医疗一卡通问题,然后在2014年后承接了医疗系统的信息云平台业务。
徐一忠出国公干
芯流智库:刚才看楼下的展馆,海瑞网络也有做网络安全业务,这个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徐一忠:在做IDC、云服务的时候已经历练了一支技术团队,后来,我们又成为湖州市第一家拿到CMMI5软件认证标准的公司,对研发的成本和效率管控能力增强。
得益于之前积累的客户基础,我们从湖州日报开始,承接互联网、公安、网信等部门的网络安全业务。
芯流智库:公司转型不易。最后一个问题,海瑞网络其实一开始打算在杭州落地,为什么后来去了湖州?
徐一忠:也是机缘巧合。
当时有个朋友说,湖州市吴兴区一个产业园在招商引资,环境很好。正值3月下旬春暖花开,我到产业园后,看到绿茵茵的一片,一见倾心。于是什么招商条件都没谈,就落地在湖州了。回头看,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原文标题 : 访谈徐一忠:从半导体、交换机到IDC,回顾芯片工业90年代人才大分流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