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国产手术机器人,因一则公告掀起市场波澜

2024-07-04 09:40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

若将2015年视为中国医疗投资领域的[起始之年],那么至2024年,此领域恰好迎来了其十年发展之里程碑。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医疗行业如同盛开的繁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具体而言,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融资额实现了从400余亿元至1000余亿的显著跃升,并在随后数年间持续攀升。

直至2021年,该行业融资额达到顶峰,超过3800亿元。然而,此后该行业融资额出现了急剧下滑的现象。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国内两大龙头企业营收压力变大

在2023年1月,[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发布了其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本年度将实现营业收入约2.1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实现了34.45%左右的增长。

然而,202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亏损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状况有所加剧。

截至2023年9月底,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超过180家医院实现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手术数量已超过5万例,持续占据着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

尽管如此,天智航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显著压力。

据预测,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较2022年将持续亏损,并扩大约64.85%。

这主要是由于公司需持续在市场营销、研发等方面加大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微创机器人在今年6月开盘前发布公告,计划通过配股融资方式筹集1.17亿港币,每股配售价为9.1港币,较前一日收盘价折价约20%。

这一举措在港股市场引发了股价的快速波动,微创机器人股价在开盘后迅速下挫,最终收跌18.58%。

此次微创机器人的低价配股计划,凸显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困境。

配股时机选择在其股价最低之际,且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配股价再折价近20%,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压力。

行业对手术机器人盈利模式的质疑

在2022年,数家手术机器人企业纷纷向市场发起IPO申请,其中不乏如精锋医疗(估值超过15亿美元)、思哲睿(估值超过80亿人民币)以及医达健康(估值达到7.5亿美元)等知名企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企业估值不菲,但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精锋医疗与思哲睿在亏损超过亿元的情况下,并未形成稳定的主营收入来源,而医达健康的营收亦未能达到其亏损额的十分之一。

这种[画饼]式的IPO策略随即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并在不久之后,这三家公司的IPO申请均未能成功。

时至如今,手术机器人领域仅有微创机器人和天智航两家公司成功登陆二级市场,此外,经过二次IPO申请,思哲睿也刚刚获得上交所上市委会议通过。

然而,在二级市场上,这两家龙头企业的表现并不乐观。

微创医疗的市值曾一度高达700亿港元,但目前已大幅缩水至约120亿港元;

天智航的市值也降至不足其历史最高点的十分之一,仅剩约36亿元。

从经营状况来看,这两家企业在上市以来,亏损情况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行业壁垒较高导致的现阶段困局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层面面临重大挑战。首先,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需要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包括但不限于精密机械设计、高级传感器集成、人工智能算法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几乎涵盖了手术机器人的各个技术环节,形成了强大的专利壁垒。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这些专利限制,还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

此外,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从研发到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历时多年。

这期间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极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技术实力都是严峻考验。

一方面,国际知名品牌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技术成熟度、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均远超国产品牌。

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了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超过70%的份额。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品牌、市场接受度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难以与之竞争。

另一方面,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价格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国际品牌相比,其性能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此外,手术机器人的耗材和维护成本高昂,这也限制了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作为高值耗材,每条价格约为2000美元,且只能使用10次。

国产手术机器人若要降低成本,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如《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国产手术机器人仍面临市场准入的限制。

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设备,其审批流程复杂,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质量认证,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医疗行业的保守性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是限制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推广的因素之一。

医院在选择手术机器人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技术成熟、品牌知名度高的国际产品。

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持续亏损的困境,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研发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市场回报却相对缓慢。

高昂的研发成本加上市场推广费用,使得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同时,市场价格较高,限制了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营收。

进口品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拥有众多专利,这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形成了严重制约。

此外,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一些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如在手术精度、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入院]表现不及市场预期

在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普及与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在医疗机构的广泛部署。

目前,该机器人在美国的医院覆盖率已达到约90%,其中覆盖了超过2/3的中大型医院,并且在社区医院的渗透率也已超过70%。

然而,在我国,情况则大相径庭。由于高昂的定价,手术机器人的[入院]问题成为了一个显著的挑战。

医院在配置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时,需要经历从使用科室提出设备申请到按照既定采购方式进行的多个关键环节,这一过程通常耗时较长。

一旦其中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出现延误,整个流程的时间将更为漫长。

因此,医院通常会采取上年立项和报预算,次年启动相关采购程序的策略。

这种复杂的配置流程导致医院配置手术机器人的周期较长,进而影响了相关企业的产品销售周期。

特别是对于价格昂贵的手术机器人,其采购流程并非由医院自主决定,而是采用[配置证]模式进行。

此外,目前机器人使用费以及术中使用的无菌定位工具包均未纳入医保范围,需患者自费,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期,我国各省份密集发放手术机器人配置证超过100张,年内已累计发布意向采购项目数超80个。

然而,考虑到我国拥有3000多家三级医院,而目前仅约300家医院配备了腔镜手术机器人,这意味着仍有至少2600家医院尚未配备此类设备,市场潜力巨大且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然而,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高壁垒使得国内医疗器械巨头并未能率先占据市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285.1亿美元,并在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619亿美元。

但手术机器人配置证的放开及纳入医保的进度可能不及预期,这可能会限制手术机器人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

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点。

同时,新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进度也可能面临延误。这可能是由于技术难题、资金短缺、政策变动等多种因素所致。

若新产品无法按计划推出并顺利实现商业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结尾:

在手术机器人行业,商业化挑战普遍存在,然而,在国产替代的宏观趋势下,该领域仍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权威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维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2021年,市场规模已达约51亿人民币,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以42.61%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到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约300亿人民币,至2032年则有望进一步扩大至约1,829亿人民币。

着眼于2024-2027这一重要的投资周期,海外市场拓展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已成为未来十年医疗投资的核心主题,这也是赛道内企业必然面临的战略选择。

部分资料参考:氨基观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生死时速》,智慧医械:《手术机器人价格大战开启,国产能卖多少钱?》,中国医药报:《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期待突破》,澎湃新闻:《十余款国产手术机器人已获批上市,百亿赛道如何突围?》,大健康派:《国产手术机器人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健闻咨询:《消失的医疗独角兽》,21世纪经济报道:《预亏1.8亿![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商业化待突破》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国产手术机器人,因一则公告掀起市场波澜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