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OFweek市场研判:太阳能电池过剩了吗?

  未来有挑战也有机遇

  据公开数据预测,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电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吉瓦,有的甚至超过两吉瓦;一大批“挤破了头”闯进来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中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宏润建设、新华光等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世界市场能否消化这些新增产能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光伏企业残酷的竞争与厮杀已在所难免。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可能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但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对整个光伏行业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光伏产品价格的继续下降,也有利于同火电之间的竞争。但企业此刻应当充分意识到,一旦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或阶段性过剩,客户势必会对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2011年,光伏产品销售市场也将发生变化。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还将继续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持续削减补贴将是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常态。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年光伏产品成本的持续下降,只要政府相关部门不同步削减补贴,投资者、个人用户投资回报率将非常高。比如,德国在2010年7月调整补贴以前,住宅屋顶光伏系统投资的内部收益率达20%,调整后收益率回归到14%左右,但对投资者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为新兴产业,北美、亚洲等地区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区2010年新增安装量就达1吉瓦,国内企业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市场相对封闭,并拥有国际知名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打入这块市场比较困难。尽管如此,除本土企业外,尚德电力在日本仍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2011年,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扶持政策仍将延续,市场发展势头不会减弱。

  需改变“两头在外”的现状

  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摩擦就会增多。从2010年的“301调查”就可见一斑。2011年情况到底如何?或许从世界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可以判断出来――全球光伏产业应该实现包容性增长,多赢且避免摩擦。尽管美国提出的“301调查”咄咄逼人,但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也不是一味为了出口而出口,更多的是实现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共赢。

  2010年,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到中国访问期间,参观了尚德电力等企业。回到美国后,朱棣文发表演讲说,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并不是完全凭借人力资本的优势去和世界其他光伏制造企业竞争,更多的是凭借技术、产业规模、产业配套。

  其实,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配置资源的产业。中国光伏制造业在光伏产品的组装方面优势明显,但上游的硅材料是从其他国家进口,而下游的光伏安装,可以创造整个行业60%的就业率。由于光伏制造企业的安装工程大都在国外,因此欧盟地区和美国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率。而国内光伏制造企业只能赚到加工制造的利润,是因为大部分企业“两头在外”。不过必须承认,光伏产业是个让全球都能受益的行业,为当地增加就业、为政府增加税收,无不体现出光伏产业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行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