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出轨、八字都能测了,手机距离测量万物还有多远
2、测量结果有趣大于实用
在很多检测应用中,检测软件只给出检测数据,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长久以往,用户对检测软件就只能“呵呵”了。
在医疗健康领域,用户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心率不齐等问题,检测软件也能比较真实的反应用户的健康状态,可检测软件触达用户痛点的触手到此戛然而止,除了出具几份检测报告外,这些应用无法告知用户应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几个回合下来,检测软件在用户的手机中逐渐趋于沉默,最后被用户弃用删除。
在一些脑洞大开类的应用中,测量(检测)应用“只检测不干预”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应用更多作为社交工具而存在,朋友间互相算算运程、测测智商,用户在朋友圈中对各自检测结果互相调侃一番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用户看来,这类应用检测结果的趣味性远远大于它的实用性,应用的热度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的也快。
3、小心自己也被监测
使用手机测量(检测)东西时无可避免要用到手机里的各种传感器,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入互联网和云端后,就涉及到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
互联网巨头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出用户数据泄密事件,就连以注重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苹果都不能幸免。除了在“检测出轨”和一些运动计步软件中会记录用户位置信息以外,一些测量(检测)声音大小的软件在不经意间还能将用户说话的内容存储下来,进行记录和分析;使用到照相机功能的应用可能会读取用户相册内的照片……
在这些测量(检测)应用的“帮助”下,隐私被泄露的形式和渠道都被扩充了。一系列安全事件大大加深了用户对自身隐私的忧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用户对手机测量(检测)应用接受的程度。
阻碍手机“测量万物”的两座大山
我们亲身经历了手机从接听电话的简单功能到现在“无所不能”的进化过程,在更大屏幕、更多传感器、更快网络……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对效率的追求。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手机何时才能“测量万物”,也是对手机体验再上一个台阶的美好期许。在手机“测量万物”之前,它还需翻越两座大山。
首先,在提高测量(检测)精度方面,手机要想能与专业测量(检测)仪器(工具)一较高下,就要在传感器和算法上实现统一。
根据不同手机定位和价格的不同,手机内置的各类传感器的质量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以照相机这个大家熟悉程度较高的传感器为例,手机厂商出于对机型定价以及供应链掌握程度的考量,不同品牌使用的摄像头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不同机型拍照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如果只用在记录瞬间的拍照功能上,成像效果的差异尚能接受,但如果用在需要拍照进行测量(检测)的应用中,色彩、色温、像素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对最终的测量(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形成误差,如此手机测量(检测)将永远无法进入需要精确数据的应用场景,“测量万物”将只是智能手机发展中的一个美丽梦想。
其次,手机测量(检测)还需解决如何平衡手机计算资源的问题。
手机的计算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限的计算能力、有限的供电能力和有限的存储能力。随着手机性能的提高,一些复杂的测量(检测)算法都会慢慢出现在手机测量(检测)的应用中。由于智能手机是一个多功能的终端,测量(检测)功能只能占据小部分的CPU处理时间以保证其他主流功能如打电话、微信、拍照等正常工作。从节能的角度看,不管手机的计算性能有多高,都不可以让智能手机处于连续高速运算状态,否则手机电池很快就耗尽。除此之外,智能手机上的存储能力也有限,不足以运行复杂的测量(检测)算法,如图像处理和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这时就需要科学的分配手机的计算资源,在测量(检测)应用和手机的基本功能中进行计算资源的平衡。
文 | 魏启扬
来源 | 智能相对论
智能相对论: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