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都能读懂的量子通信
我们如何通过量子的不可测量来分发秘钥?我们接着举例,同时也接近事实
如上图,
1、定义两种圆盘,即A型0°和90°, B型(45°和135°),
2、定义量子比特,0°和45°代表比特位0, 90°和135°代表比特位1
即每一组圆盘中都有两个孔,如果通过了量子,都能代表0或者1.
通信过程举例:发送4个量子
1、发送者随机使用 ABBB 圆盘让量子通过(ABBB是随机选择的)
发现量子的方向为90°、45°、135°、45°,即1010
2、接受者随机使用 BABB(随机选择) 圆盘让量子通过即x?°、x?°、135°、45°。由于前两个圆盘A和B用的不一致,造成量子状态改变,所以A和B约定圆盘不一致的测量作废。那怎么知道他们用的圆盘是否一致,接受者直接使用传统的通信方式(非加密)告诉发送者即可。不用担心泄密,因为每个圆盘都有两个孔,并没有让窃听者知道从哪个孔下去的,代表0还是1.
3、这样我们知道发送者ABBB,接受者使用BABB,只有后两个圆盘一致,只取后两个数,后两个数发送者和接受者都知道是10,秘钥发送完毕。
这时候,你会说,有人窃听秘钥怎么办?
参考上图,看看我们是如何抓贼的。
由于发送者和接受者,只选择相同的圆盘通过的球角度作为有效传输的信息。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些有效的比特是否被窃听者观测过,即中间是否有窃听者的圆盘。
想一下,用概率计算就是:窃听者有1/2概率用错圆盘,只要窃听者用错了圆盘,量子就会改变角度,如上图,从90°变成45°或者135°。量子就有1/2的概率从不同于发送者的孔通过。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收到的信息就不一致。这个不一致也叫做误码。如果窃听者使用了圆盘窃听,那么不一致的概率是1/2 × 1/2 = 1/4。我们必须要保障误码率为0。
所以为了知道有没有窃听,发送者和接受者决定公布一小段信息,让收发双方核对。这是第二次公布信息,如果公布的信息双方有不一致的位,那么就有人窃听,就会终止加密传输。你会问,公布了一段信息,那不就不安全了吗?没关系,比如我们想传递一个128位的秘钥,我们传递160位,然后公布32位用于判断是否有窃听即可。
这一套抓贼方案,也叫做BB84协议,是不是非常巧妙。
既然可以通过这么巧妙的协议就可以打造绝对安全的秘钥通信,那么为什么量子秘钥只有近几年才火起来,并且只有中国做的比较好呢?
刚才提到只有满足单光量子以及不可测量两个条件才能保障安全。但在应用场景中,科学家们也很难高效的制造出单光量子。并且在长距离传输过程,还会有损耗。光量子在光纤中超过20公里可能就损耗掉了。所以目前只能以光脉冲的形式随机发送,有时候是单光量子,有时候是多个光量子。这就又给窃听者带来了机会。窃听者可以在遇到单光子时拦截下来不让通过,在遇到多个光子时拿走一个,让其余的光子通过。通信双方难以分辨光子的减少是来自窃听还是来自信道的自然损耗。
2003-2005年,韩国科学家黄元瑛(Hwang W. Y.)和中国科学家王向斌、罗开广等人想出了一种巧妙的办法,就是“诱骗态协议”。这个协议比较难讲明白,大致意思就是,有些单光子和多光子是我要传递的信息,有些是诱骗的信息。两种光子损耗率不同,窃听者无法区别对待,那么收发双方就很容易得知,损失的光子是自然损耗还是有人窃取。这个地方也可以上网去查诱骗太协议,如果你不是绝对发烧友,就别去查了。你只需要了解现实中的量子秘钥分发,还不是绝对的单量子。
量子信息借助量子力学和信息学的种种突破,在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但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推动,我国在应用领域目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五、量子秘钥分发,理论上可以借用量子纠缠,也可以不用。实际应用中不会用到量子纠缠。
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了不用量子纠缠就可以实现秘钥的安全分发,干嘛要用量子纠缠?并且制造量子纠缠态的成本很高,并且很难高效,批量的生成。
六、量子通信的最大安全距离不断提升
我们提到过,光子在光纤中损耗很大,基本20千米就是极限。每加长15千米,损耗就会加倍。依赖单光量子通信,很难实现远距离秘钥分发。
我们前边还提到过,可以基于诱骗太协议,实现单光子和多光子组合的方式传输,这使得远距离传输成为可能。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卫星上天时,光纤中的安全传输距离已经超过了200公里。2016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又把安全传输距离提高到了404公里,而且在102公里处的安全成码率已经足以保证安全的语音通话。也就是说,间隔102公里的量子保密电话已经是在技术上可行的了。
传统的光纤传输是通过中继的,在量子秘钥分发的方案中同样可以使用中继。
假设我们有一串节点,记作1号、2号、3号……,最后是n号。先在1号和2号之间建立量子通信,产生一个密钥,记作k1。然后在2号和3号之间建立量子通信,产生一个密钥,记作k2。2号把k1作为待传输的明文,用k2对它加密,传输给3号。3号同样把k1传输给4号,4号把k1传输给5号,……一路把k1传输给n号。最后1号把真正要传输的信息用k1加密,用任意的通信方式传给n号,就完成了。
京沪干线做的事情,就是在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内部量子网络的基础上,通过32个中继节点(包括两端)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2000公里的范围内,实现量子保密通信
还有一种中继方式就是通过卫星。通过卫星理论上是可以覆盖全球的,并且光在空中的损耗比光纤中小的多。但是长距离让光从地面对准卫星发射确实很难,首先距离远,其次光信号很微弱,你不能用强光,用强光意味着就是激光通信,就不是量子通信了。这个瞄准工作,被中国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对,就是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做的。
延伸阅读 关于量子不可精确观测
量子加密通信主要是源于量子的不可精确测量和不可克隆。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了量子的状态,量子由于你的观测就会改变原来的状态。要观察量子,你就需要感知它,我们不能通过眼睛观察,因为量子已经是能量的最小单位了,他不可能想宏观物体一样发光,发热让我们感知。我们要感知它,同样要使用光线(也是一堆光量子)对单个光量子进行相关影响的测量,但测量结果是无法精确的,并且会改变单个光量子的状态。
举个例子,大家肯定听过薛定谔的猫,就好比箱子里有个猫,猫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如果打开箱子,箱子就会进入毒气将猫毒死。如果不打开,“人”永远不知道猫是死是活。
其实不可测量在经典物理中同样适用,只不过微乎其微罢了。比如黑暗中有个物体,你要测量它的质量或者运动状态,我们就需要光或者红外装置,甚至雷达波之类的照射物体。但是只要照射物体就会有光子对物体产生了影响,会发生微乎其微的质量、运动状态的变化。我们想一下,如果物体能量小到不能再小的时候,任何其他能量对其测量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量子的不可精确观测。
接下来的内容,比较发散,也没有绝对的对错,有选择性的看吧。
人类认识的世界,永远都是建立在人们获取到的信息的基础上,人类无法感知的信息不是人类世界。有人认为薛定谔猫是死是活在非人类世界已经是事实,只是人类世界不知道,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决定论支持者,也就是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是已经注定了,就想你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正在质疑这种观点一样。还有人认为猫是死是活必须在人类世界决定,猫是死是活是一个概率事件,在被人类观测到之前,这只猫是一个死和活之间的中间态,这部分人认为世界是随机的。
启迪云 王立波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8日立即预约>> 筑梦启光 砺行致远 | 新天激光数字化产研基地奠基仪式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