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芯梦”跌宕起伏,紫光青睐成都梦圆
今天要谈的是四川省。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四川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四川正把集成电路作为高质量发展“进阶”路径,目标是到 2020 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设计业引领、制造业提升、封测业支撑、材料装备等配套产业基本健全”的发展格局。
四川也曾有属于自己的“造芯梦”,其芯梦起于 2005 年,但随着成芯半导体在 2010 年出售,四川的“造芯梦”第一次破碎。在《推进纲要》发布后,四川再次提出要重新发展晶圆制造业,于是引入了格芯半导体,然而格芯项目的停摆,使得四川“造芯梦”第二次破碎。随着紫光西进成都和诺思落户绵阳,四川的“造芯梦”又一次雄起。
下面让我们走近四川,去探究一下其造芯历程。
一、成都“芯”梦圆
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迁都城至此,取周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朝时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朝时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城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都的经济结构一直是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今天,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成都市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突出发展”的第一个层位发展,以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互联网、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软件服务、行业电子、智能家居和军工电子 11 个重点产业集群。
在经历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后,成都已经在半导体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但是晶圆代工业的缺失一直是成都心中的痛。
1、成芯梦碎
我国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 10 条 8 英寸 0.13-0.11 微米、5 条 12 英寸 90 纳米晶圆生产线。于是中国掀起了一股晶圆制造厂建设高潮,2005 年和 2006 年成了晶圆制造厂的爆发年,包括中宁、纳米、德芯、泰隆、绿山、柏玛乖等,笔者对当时的项目都有所了解。到 2007 年,这些项目已经全部搁浅,有的彻底停工,有的投资方撤出,成为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甩也甩不出去。
四川当然也不例外,在 2005 年 9 月,由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 2.7 亿美元(约 18.3 亿元)创立成芯半导体(Cension),进入 8 英寸模拟晶圆代工领域,计划月产能 2 万片,2007 年 3 月开始投产。
作为当时我国中西部第一条 8 英寸晶圆代工线,首创了晶圆代工“代管模式”,委托中芯国际代管。根据当年双方协议,中芯国际除了向成芯半导体输送技术、人才、设备外,还承诺在产线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成芯半导体的股权进行回购。
“代管模式”看起来,这好像是个多赢的模式。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迅速扩充产能,还把一些要淘汰的设备进行了转手;对政府来说,大型企业落户,即填满了当地园区的空地,又可以当地推动产业升级,还可以产生增加就业率等等许多边际的社会效益。所以,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当时非常让专家学者看好。
晶圆代工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政府对此都估计不足,都认为晶圆制造厂是“印钞机”。由于成芯半导体自中芯国际接手运营三年来,产能没有填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都方面迫于资金压力希望中芯国际能兑现承诺实施回购。
一方面当时中芯国际正处于调整期,时任 CEO 王宁国与张汝京在经营策略上的不同,前者是“做强做大”,后者是“做大做强”,虽然都是四个字,但是内涵却是不一样,“做强做大”的策略导致王宁国对武汉和成都的两个受托运营的厂有了偏差,8 英寸厂可以放弃,12 英寸厂不能放。中芯国际迟迟无法给出明确说法。
二方面当时成芯半导体的定位是模拟芯片代工,与中芯国际天津厂的业务存在竞争关系,成都方面认为中芯国际为了确保其天津厂的产能,没有全力运营成芯 8 英寸厂,导致成芯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这让成都方面的人员感到失望,从而使得双方的关系中的裂痕越来越大。再加上中芯国际有意接手武汉 12 英寸厂,放弃成芯 8 英寸厂,更让成都方面愤怒。加上成都方面的人员没有半导体运营的经验,玩不转这只“吞金兽”,所以只有走出售这条路。
不过成芯半导体的挂牌出售也招来不少非议。当年项目挂牌公告的条件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内外企业;在模拟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五年的生产、销售经验,且拥有自身品牌和终端客户;近 3 年每年营业额超过 100 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须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这些个人为设置的门槛,让国内的企业望而却步,只好便宜了德州仪器(TI)。
成芯半导体的出售,让成都在晶圆代工领域失去了先手,也间接让后来的武汉新芯保卫战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武汉新芯的 10 载坚守,在 2016 年为武汉赢得了国家存储战略基地的地位。如果成芯半导体当年能够坚守下来,是否会为成都赢得了国家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战略基地的地位,实在无法预测。
2、格芯格命
成芯半导体的出售,让成都乃至四川的第一次造芯之梦破灭。但成都乃至四川的造芯梦一直没有放下。
2017 年,成都再次启动造芯梦。这次是引入格芯半导体(Globalfoundries),宣布投资 90 亿美元建设一条 12 英寸晶圆代工线,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将从新加坡厂引入 0.18/0.13um 工艺,月产 20000 片,预估 2018 年投产;二期为 22nm SOI 工艺,月产 65000 片,2018 年开始从德国进行技术转移,计划 2019 年投产。
当年成都相关人士表示,格芯半导体成都项目的开工契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 12 英寸先进工艺晶圆生产项目的空白,将进一步壮大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有效提升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生态,助推成都市打造全球知名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谁知好景不长,2018 年 10 月 26 日,格芯半导体与成都合作伙伴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修正案。基于市场条件变化、格芯半导体于近期宣布的重新专注于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及与潜在客户的商议,将取消对成熟工艺技术(180nm/130nm)的原项目一期投资。同时,将修订项目时间表,以更好地调整产能,满足基于中国的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包括格芯业界领先的 22FDX 技术。
2019 年,格芯半导体成都项目已经事实停摆。
事实上,四川成都并非是当年格芯半导体的首选,格芯半导体之前试图在中国数个城市(包括南京、重庆)合资设厂但均没有谈成,最后辗转来到成都。
芯思想研究院认为,格芯半导体到中国设立晶圆加工厂实属迫不得已。一方面虽然集合了 AMD、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和 IBM 的基因,集合但没有融合,而且格芯半导体成立以年来的经营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公司持续亏损,让股东方叫苦不迭;二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中担当起更大的作用,加上《推进纲要》的发布为集成电路产业创造积极的大环境。担心未来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全球各大代工厂都积极前往中国投资建厂,希望瓜分这个大饼,格芯半导体当然无法免俗。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