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任正非为顶住压力不做小灵通,曾加重他的抑郁症

2019-10-18 14:51
徐上峰
关注

小灵通曾红火了好几年,很多企业凭借小灵通大赚了一把,UT斯达康、中兴通讯等,成为小灵通的受益者。但是,华为没有进入小灵通领域,坚定认为这是落后的技术,不会有未来。但华为当时拒绝进入小灵通领域时,究竟面临了怎样的阻力和压力?

任正非接受美联社的采访纪要,近日在华为心声社区披露。美联社记者问华为当时是否就做小灵通进行了决策,如何看待小灵通这一业务?任正非说,小灵通的出现,在中国是一个怪胎。小灵通原本是家庭电话,中国电信把它作为社会电话,是临时性的产品,用来弥补当时没有移动电话的缺陷。他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注定是失败的,方向的正确对华为很重要,只有方向正确,才有可能成功。华为会把战略力量,投入到有希望的领域。

放弃很赚钱的小灵通

小灵通原本是日本企业做的一个标准,采用微蜂窝组网,频率信号很弱,接打电话会出现掉话,使用体验并不好。但就是这样过时的技术,在国内曾经轰动。为什么小灵通有那么多缺点,却能在国内爆发?

一是便宜。早期,手机是双向收费的,还有漫游费,很多人买得起手机,不敢用手机。打电话往往都是读秒,到了50多秒的时候,赶紧挂掉。而小灵通的资费很便宜,每分钟通话只有0.1元左右。因此,小灵通用户每个月只要一二十几元资费,就可满足通信了。对一些低收入人群来说,这相当合算。另外,世纪初,手机还比较昂贵,小灵通基本上不要钱,入户就可送小灵通。

当然,小灵通在中国红火一时,也是机遇使然,当时的电信改革,让小灵通觅得了市场机会。之前,我国电信市场是垄断的,就中国电信一家,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立了中国联通,后又将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拆分出来,于2000年成立中国移动,形成三强竞争的局面。移动业务分离出去后,中国电信随即就遇到了麻烦——移动业务爆发式发展,而自己又不能经营移动业务了,完全处于被动,内部人心惶惶。于是,没有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就想到小灵通,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变相进入移动业务领域。

中兴通讯就是凭借小灵通,迎来快速发展的几年。尽管中兴通讯今天的营收,大约只有华为的1/9(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446.09亿元,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013亿元),但是,15年前,两家企业相差不大。

既然小灵通的贡献如此巨大,当时并不强大的华为,为什么没有进入小灵通领域?这与华为的战略相关,成立以来,华为持续聚焦主航道创新,几年前,华为曾经做过一个捕鱼的瓦格尼亚人形象广告,来阐述“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尽管华为此后没有再提这句话,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华为高度浓缩的概括。

聚焦战略力量

尽管华为今天已涉足较多的领域,但这些业务都是围绕基础通信、联接的延伸,华为依然有清晰的主航道。正是因为聚焦主航道,华为在研发上才能确保充足的弹药供给,持续对准同一城墙口冲锋。凭借聚焦,华为在底层技术上确立了优势,这是华为做好其他领域的根本。

“我认为,战略是要从长远来看问题,到底这个社会的需求是什么,这点是很重要的。”任正非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小灵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产品,会消耗大量精力,将来怎么把战略力量聚焦到有希望的领域?”

不过,在华为内部,当时却经历了一番斗争,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当时华为并不是很强大,在为生存而战,而做小灵通又很简单,闭着眼都赚大钱。那时候,华为内部很多人都给任正非写报告,要求做小灵通。

任正非说,他当时每看一次报告,内心就经历一次折磨,加重了他的抑郁症。“外部的压力,我们一点都不害怕,反正坚决不做,”任正非坦言,真正的压力来自内部,“如果说不做,万一华为公司真的由于我判断失误栽跟头,死掉了怎么办?”这种纠结与折磨,经历了8年,直到国内3G发牌,华为才放下心来。

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是华为纠结的8年,但华为顶住了压力,不在落后技术做战略投入。回过头来看,华为的战略眼光,是高瞻远瞩的。因为,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小灵通这种落后的技术,长远来看,是没有未来的,到后来必将被抛弃,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价值。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