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被资本盯上,东芝为何沦落到如此局面?

“日本之光”暗淡

如今落魄的东芝,曾是日本战后工业发展的楷模和名片。

东芝创立于1875年7月,曾造出了许多个日本和全球第一:日本的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冰箱、第一台DVD等,以及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全球首款彩色视频电话等等。

辉煌时期,东芝的经营范围涵盖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基建、家电、计算机、家电等诸多领域。其中,半导体和笔记本业务分别位列世界第二,曾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电三巨头,风光一时无两。

但在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冲击日本企业。

对此,日本企业的应对是,逐步退出消费品领域,转战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材料、高价值部件,希望成为持有高端技术的“隐形巨头”——比如,索尼收购了美国医疗诊断设备研发公司,利用在数字家电领域培育起来的独有技术开拓医疗市场;日立则在发电和发电控制系统、半导体生产设备、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发力;京瓷则发力热敏电阻内置晶体、晶振等手机零部件。

在这个过程中,东芝“押注”核能和通信等领域,这也为它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2006年1月,东芝从英国核燃料公司那里收购了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WEC),出价54亿美元,这个价格是当时市场预期(18亿美元)的三倍。随后,东芝又通过两次收购(分别花费16亿美元和1.57亿美元),实现了对西屋电气的全资控股。这也意味着,东芝为西屋电气花费了大约72亿美元。

东芝之所以高价收购西屋,主要是基于三大利好预期:一是日本政府支持,二对中国和全球核电未来前景的预期,三是技术考量,西屋的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PWR)更受中国市场的重视。

但2011年的“黑天鹅事件”——福岛核事故,成为东芝由盛而衰的第一个转折点。

因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所用的机组自东芝,核事故发生后,不少已经到手的订单取消,东芝再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开拓核电市场难上加难。

据了解,当时日本暂时关闭了境内全部核电站,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剩下的8基,也全部推迟建设进度。

随后,为了管控分歧,减少交易成本,东芝在2015年购了另一家美国CB&I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成为此次“核电门”事件的“导火索”。不断膨胀的建设费用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使东芝公司被“深度套牢”,核电业务出现大幅亏损。

据东芝数据显示,自2015年实施并购后,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不降反升,最后攀升至98亿美元,资不抵债。

在当时那个节点,东芝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并未向投资者披露自身状况,反而企图通过财务造假来“瞒天过海”。

但最终“纸还是包不住火”,2015年4月东芝承认财务造假。从2008年到2014年底,东芝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在这期间,有三任社长参与。

消息传出,东芝形象也一落千丈,从“日本骄傲”成了“日本之耻”,股票暴跌40%左右。

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东芝一直在持续推进重组,出售包括电梯、家电、电视、医疗等非核心资产。

其中,最重要的三笔出售是:

2016年3月,东芝以6655亿日元(近60亿美元)出售旗下的医疗设备供应业务给佳能;

2017年,东芝将NAND Flash业务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交易价格180亿美元;

2018年初,东芝以46亿美元将西屋电气出售给Brookfield。

但这依旧未能止住东芝下滑的态势,如今它已经从日本综合机电企业的阵营中“掉队”了。

目前,围绕东芝的并购大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最终的结局还无法预料。作为曾经的日本骄傲,东芝为何短短10年间就沦落至此?除了唏嘘,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