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荒再现,新能源车企如何另谋出路?
车企向“上游”进军
站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上,得电池者得天下。电池供应紧张、原材料成本上升,新能源车企只能另谋出路,向自己的“上游”进军。
新能源车企应对电池供应风险的一个策略是,与上游电池厂商长期捆绑。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多家车企与宁德时代达成了合资合作关系,而长安、丰田则与比亚迪达成了合资合作关系。大众投资国轩高科、奔驰入股孚能科技,通用牵手LG化学,特斯拉国产Model Y则将LG定为独家电池供应商,本田出资37亿元参与宁德时代定增。
自造电池是新能源车企摆脱受制于人的另一个策略。车企通过自行投资、并购等模式制造动力电池,以打造自己的电池护城河,进而掌握更多话语权。如上汽集团推出车电分离的“电池银行”,广汽集团发布动力电池技术战略“中子星战略”,宝马也将扩大对固态电池投资,还有蔚来要推出磷酸铁锂电池包。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发文指出,整车企业自造电池是趋势,电池的成本占比太高,至少占到整车价格的25%左右。巩旻则表示,车企自造电池不仅能显出企业对电动化的重视,另一方面对现有电池供应商进行一定的制衡。
结语:技术决定论
当然制造电池绝非易事。
其中电池安全是阻碍电动汽车更快普及的首要问题。现代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宝马公司都曾宣布各自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出现问题。特斯拉、蔚来也都有因电池起火问题而被中国监管机构约谈的经历。
一直以来,行驶里程低、充电慢、电池自燃等因素阻碍着新能源汽车被更多大众认可,所以更加安全高效的电池技术成为众多电池厂家争相实现的终极目标。
当前,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主打高性能的三元电池路线,二是主要以低成本、高安全性为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三元锂电池无论是在产量、销量还是装机量占比均最高。但由于能源密度高、化学成分不稳定,近两年来多次导致新能源车“自燃”事件的发生。磷酸铁锂在电池容量、低温性能和充电速度方面不如三元材料。
为了克服上述两条路线的弊端,新能源企业不断研究电池“新技术”,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号称在针刺实验中不会爆炸起火,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未来将实现电池无钴“化”,还有蔚来发布的没有液态电解液的“固态电池”、广汽的“石墨烯电池”和宁德时代在7月前后即将发布的钠电池。
但在落地上,大部分电池新技术仍处于落地前的阶段,这些技术改进的副作用往往会被忽视。例如,固态电池的功率密度一般较低,能量传输速度较慢,而镍含量较高的电池化学稳定性较差。此外,固态电池还会产生硫化物。
不断出现的“电池荒”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中下游的供给矛盾暴露,无论是自建电池厂还是采购电池,甚至在电池技术上进行创新,都关乎着车企未来是否能够掌握电池的话语权,新能源企业能否稳固供货、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一环。
不过芯片荒、电池荒仍然是新能源车企的短期挑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最终还取决于动力电池的技术边界。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