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回归祖国25载:香港电子产业发展兴衰史

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金紫荆广场上,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

回归之后近十年以来,香港创科发展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朝着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香港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出口集成电路3107亿个,同比增长19.6%;进口集成电路6354.8亿个,同比增长16.9%。而2020年香港的贸易平均额占中国芯片进口总量的38%,可见香港在中国芯片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借此机会,我们也来回顾一番香港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在近些年香港屡屡被人提及金融、地产等领域,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也曾是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重镇之一,在亚洲四小龙之中名列前茅。

【萌芽】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香港芯片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比台湾还要早。在那个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最为集中的国家,大陆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基本都是苍白状态。

香港电子产业为何能先于大陆萌芽呢,还得从一台收音机说起。

《六十年代香港乐队潮流》中有句话是这么描述的:“记得1959年,我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提原子粒(晶体管)收音机,当时我七八岁,能拥有私人收音机,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可以说,“收音机”承载了一代香港人的记忆,也是香港电子工业萌芽的开始。

1959年,日本索尼通过一家香港公司在当地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当地称为“原子粒收音机”)。该厂由本地工业家胡孝清创立,工程承包索尼的制造合约,每月可以生产4000部收音机。收音机的风靡让越来越多商人嗅到了赚钱的气息,也让香港电子产业就此开花。

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机工厂;时隔一年,增长至12家;到了1962年,增加到14家。这种早期的电子制造行业不像现在这么复杂严苛,只要几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装配数以百计的收音机。

由于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国、日本考虑半导体制造外移的首选地域。在60年代初,各大著名的外国电子公司纷纷到香港设厂,最开始来港投资的产业环节主要围绕制造、封装、组装和测试等。尤其是早期电子产品的开花落地,让不少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装配分立组件,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推动了香港电子业的极速发展。

但最开始,外企来港投资的产业环节主要围绕制造、封装、组装和测试,涉及技术深层次的研发活动等尚未来此。继建设封装厂承接半导体的部分生产制造之后,许多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在香港设立市场部门,从事该地区的销售,分销和采购活动等,内地的电子元器件供应主要都是经由香港由国外进口。

当然,在这期间,香港也并非仅仅依赖收音机制造,也曾为海外生产过一些国防用的电子产品,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崛起】

7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崛起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更重要的,还是从50年代起实施的工业化,到1970年,香港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型为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因此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也正是在70年代间,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电脑、电子表产品迅速增长。越来越多外资在港设厂,用于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开始落地香港,使香港电子工业有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上文提到,香港最初只有几家电子厂,直到1970年,香港电子厂的数量已经变成了230家,雇佣工人人数也从183人增至3.8万人,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而飞跃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劳动力低廉,二是吸引外资在港设厂。由于用大量人力作业,不需要置办昂贵的自动化装备,因而成本低,利润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出口总值增长迅速。数据统计显示,1975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总值为27.57亿港元;1978年则增加了一倍多,为64.64亿港元;1981年,又比1978年增长一倍左右。

【爆发】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批香港制造企业开始转战内地,内地有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更便宜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动力,香港制造企业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当时香港电子工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香港电子工业要继续发展,更新产品是关键因素。电子工业是反应科技发展最敏感的行业,因此,香港的电子产品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迅速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电子产品的市场。

在过去老话说“香港黄金遍地”,对于香港而言80年代也确实是其电子行业爆发的黄金时代。

1981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不再仅限于收音机,还有彩色电视游戏机、彩色电视机、电视零件和电脑零件出现大幅度增长。在当时,美国市场的电视机、收音机、唱机和电子表已基本饱和,而录像机、大屏幕投影电视、高级唱机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于是香港电子产业先后在大埔工业村引进美日技术和设备,兴建了兴华、爱卡、华科三家生产集成电路的工厂。

1989年,香港电子生产厂达到2009家,出口值达到558.18亿港元。也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计算器等产品制造,瞄上了微型电脑、个人电脑、多层次线路板、电脑外围设备、高级通讯器材、音响等产品。

鼎盛时期的香港是什么样呢?在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当于整个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难以想象的历史最高比值。此时的香港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连文化影响力都非常大,尤其当时的港风影视剧以及歌曲,在全球都有着一席之地。

也正是这个时期,少数国际巨头如摩托罗拉等才开始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香港的电子产业也从初期的中低端化开始朝着高端化成长。《百年沧桑,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形容香港:“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时间,美国要8个月,日本要5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个月。”由于香港是自由港,进出口不课税,待遇优惠;其次是渠道多,消息灵通;再加上小厂多,大厂都是外资,这些灵活性,帮助香港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极大优势。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