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制造“大航海” 烈火见真金

2023-06-21 14:19
首条财经
关注

中国实力,扬帆出海

作者:孙业文

编辑:杨爱国

风品:李玉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要看准当前的“形”,更要看清长远的“势”。任凭波涛汹涌,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经济活力张力仍待释放。

6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8万辆,同比增长1.5倍。第一季度汽车出口107万辆,首超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俨然,中国制造又有一张新名片。而这仅是产业国际化的一个缩影,手机、家电、光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秀肌。

当然,世界是平的另一面也有逆流波折,国际化更不全是风和日丽。如何在明流暗礁中,行稳致远、持续打开新增曲线、以良性竞争促进良性发展,仍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

1

印度市场冷思 从变革性到流转性

近日,一则印度新闻引爆国内手机业。据报道,印度政府要求中国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CEO等高管职位,并要求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印业务中引入印资股权合作伙伴,印资控股51%。

同时,中国手机品牌还需将相关制造工作委托给印度公司,以提升本地制造力,并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

这已不是第一次强硬打压中国手机了。2022年,小米在印度银行账户中的48亿存款被冻结。而企业2022全年净利润才85亿元。

据Tech商业统计,小米印度分公司在印度9年的累计利润为94.6亿卢比。如仅从利润收益角度看,小米在印几乎是白干一场。

如今,48亿元还存被没收风险。据英国路透社消息,印度执法局6月9日发文称,已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汇丰、德意志等三家银行发出通知,称其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

回望过去,一段时间内印度市场一直是中国手机增长的“乐土”。

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智能手机渗透率只有17%,2022年超过70%,中国手机品牌功不可没。

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印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74%。该机构另一份数据显示,其本土品牌Lava是2023年第一季增长第三快的品牌,同比增长29%,但竞争力不足,仍聚焦低端市场。

由此,再看上述政策目的就清晰了许多。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意在借助中国手机厂商的技术管理经验,来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不可否认,印度市场足够庞大、且迭代需求旺盛,但用强硬手段卡企业,印度已不是第一次了。这给中国品牌带来以下几点思考。

1、工业本质是变革性,不断创业创新才有可持续生命力、市场话语权。中国手机厂商还需苦练内功,解决好操作系统与自主芯片问题。同时,有颠覆才有进取。要勇于突破和实现产业体系的特色技术植入,继而形成高阶壁垒。

2、出海不能只看市场大小,还需结合当地营商环境、法律政策与法规。此前亚马逊、沃尔玛、可口可乐等均吃过亏,其中沃尔玛因被罚13.5亿美元,而宣布退出印度市场。近日苹果在印代工厂纬创宣布将整体撤离。以至有媒体发出印度何成“外企坟墓”的追问。

当然,这只是个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市场越开放包容,当地经济企业反而越能学到更多、融合提升更快。

比如在非洲,手机厂商传音控股有着“非洲之王”名号。凭借多年本土“深耕”,产品设计、功能创新更符市场需求,从而赢得市场。

以2022年前三季为例,旗下三手机品牌Tecno、Itel和Infinix非洲智能手机市占率达47.4%,远超三星和小米,后两者加起来刚超30%。

再如拉丁美洲,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拥有极强市场号召力。2022年在当地市场份额达到22%,仅次于三星,排名第二,小米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遍地开花,话语权增强,折射出中国品牌在风浪搏击中的强大竞争力、发展张力。

在首财看来,工业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流转性。只有面对更多元用户、更广阔市场、乃至经历严苛的竞争环境洗礼,企业才能激发更多变革创新性、生态协同力、全产业链把控力,继而在国际化“大航海”中行稳致远。

单从此看,上述印度市场的不公平保护,带来挫折挑战的同时,也侧面印证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如能“挺过去”何尝不是一次跃升机会。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一些东西是复制不来、打压不住的,只要自身实力足够强大。

不要浪费了一场好危机。

2

高端制造排头兵 

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

与手机国际化相比,汽车产业出海相对较晚,成绩却不逊色。

继一季度跻身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飞轮仍有加速跑迹象。1—5月整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明眼人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已是拉动出口的一架主力马车。成绩背后,是刻苦攻关、长期战略深蹲的结果。看看蔚小理每年动辄数十亿的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十多年的补贴真金即一目了然。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已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整车制造到电芯、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已构成核心技术链条闭环。凭借整体水平优势和性价比优势,不仅出口亚非国家,更分羹欧美市场。

以比亚迪为例,2022年12月海外销量再次破万,达到1.13万辆,在欧洲更是实现了400%增长。进入2023年,6月在有资格获得法国生态补贴的情况下进军法国,不仅高端电动车型性价比做足功夫,且推出售价仅28990欧元的Dolphin小型电动轿车,低于法欧同类车型价格。

随之,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22年,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最终只有美国本土车企旗下的电动车型能够享受全额税收抵免,分别是特斯拉、福特汽车、通用汽车、Stellantis。

在美国阿拉巴马工厂组装的现代汽车GV70原本符合补贴范围,但细则公布后被排除在最终补贴名单外,原因是GV70使用的电池由中国企业生产。

这种典型的排外做法,需警惕他国效仿。如法国媒体曾报道,政府有意更改现有新能源补贴政策。目前部分品牌只要一辆电动汽车售价低于4.7万欧元,重量低于2.4吨,就可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5000欧元补贴。

而更改后,未来5000欧元补贴的发放将与电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挂钩。援引《中国汽车报》消息,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表示:“这一标准表面看似合理,但事实上将为欧洲之外国家电动汽车进入法国市场筑起一道‘篱笆墙’。”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认为,2022上半年中国出口至英国、法国、德国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分别为3.26万台、1.41万台、1.14万台。伴随欧洲限制碳排放、补贴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增长给国内车企出海升级带来难得窗口,法国作为重要市场,如补贴改变对企业出口影响不言而喻。

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认为,挪威因本身没有汽车工业,对所有进口电动汽车一视同仁予以优惠补贴,因此蔚来、小鹏、岚图等都将挪威作为登陆欧洲的首站。

另据法国《回声报》报道,为实现2030年在欧实现年销80万辆的目标。比亚迪正在欧洲选址建厂,西班牙、德国、法国都是考虑目标。

对此,比亚迪方面回应称,目前正评估可行性,并寻找合适地点。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认为,随着出口总量不断增大,在欧洲等主要出口地区建厂是必然选择。并非受贸易大棒胁迫的无奈之举。比亚迪想要实现80万目标,本土化程度是必然选择。但有了“印度”前车之鉴,中国车企海外选厂也需慎之又慎。认真评估、理性避免政策风险,选择商环境较稳的国家是重中之重。

的确,新能源汽车是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排头兵”。困难挑战面前,更能凸显中国品牌的厚积薄发。探索如何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特色技术优势,快速与当地经济产业共荣共生才是破局良方。

聚焦东南亚市场,泰国与印尼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力的两个关键市场。

这与当地扶持政策分不开,2022年泰国政府公布一项2022 年到 2025 年针对电动汽车的一揽子激励措施。包括鼓励电动车进口、培养国民消费习惯,国内税收扶持鼓励企业泰国建厂。

印尼作为全球人口第四大国,为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明确提出到2030年拥有1300万辆电动两轮车和 220 万辆电动汽车的发展目标。并对新能源车辆销售,给予政府补贴。

据中国乘联会数量显示,2022年中国总计向泰国出口了 79,420 辆新能源车,相比 2021 年增速达到 96%。

市场、政策双给力,吸引了上汽、长城、哪吒、比亚迪在内诸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泰建厂,进而辐射开拓整个东南亚市场。

汽车行业分析人士王洪浩认为,中国车企在东南亚有两年的窗口期,如把握住了这两年,就有机会超越日系车。但东南亚并不像中国一样,是一个统一单一市场,而是彼此割裂的,中国车企的不同品牌可能会划分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在时空及人文距离较远的南美地区,一些中国车企本土化策略已相当成熟。以奇瑞汽车为例,最大海外工厂巴西工厂年产能达 15 万辆。

2023年奇瑞更进一步,宣布在阿根廷投资4亿美元建厂,目标2030年底在阿根廷实现年产10万辆汽车,该工厂将直接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

凭借着良好的市场布局,奇瑞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2022年,奇瑞汽车出口45.13万辆,同比增长67.7%,仅次于上汽的90.6万辆。

中信证券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汽车出口可能多达 550 万辆,其中 250 万辆是电动汽车。

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短短十几年中国汽车业的沧桑巨变、逆袭之路可谓中国制造业跃升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是存量竞争,产能过剩、价格战开打,“内热”问题显现。而放眼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需求刚刚开始,如能解决好走出去问题,不仅能消除内卷烦恼,还能让企业在更多元化洗礼中变得更大更强。

从出口大国到出口强国,中国汽车业仍在路上。

3

光伏业出海博弈 

从负重前行到拥抱新蓝海

没错,不公平的贸易保护只是一时逆流,世界终究是平的。

这从国际化先驱光伏业的经历中可见一斑。更早经历“内卷”、“价格战”,在全球绿色经济机遇下产业又重迎窗口期,然国际化博弈也同样变得更复杂。

据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的报告,目前中国在全球太阳能组件市场份额已超80%,过去十年中国对光伏产业投资超500亿美元,为欧洲十倍,且十大领先光伏企业均位于中国。

十年坚持与努力,换来幸福来敲门时,一件突然事件震动光伏圈,也给中国光伏企业再次敲响警钟。

据第一财经、证券时报,6月12日,在参加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太阳能光伏展时,中国某光伏企业高管被当地警方带走。

6月13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澄清公告,当事人只是协助调查,目前已回到酒店。这次协助调查的只有其一人,不涉及网传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也没有出现多名人员协助调查情况。

消息一出,安抚不少不安情绪。要知道,此次慕尼黑展会聚集了华为、通威、隆基、晶科、天合、协鑫等300家厂商,可以是光伏业的全明星阵容。

虽是虚惊一场,可历史记忆不能抹去,2012年那场针对中国光伏业的双反调查,至今仍记忆犹新。受其影响,光伏企业一度出现产能过剩,售价下滑。据财新周刊,2013年有超350家光伏企业破产,包括当时全球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

好在,这些打击并没难倒从业者,烈火重生、负重前行经过数年隐忍,依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领先位置。

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企业总共出口154.8 GW光伏组件,欧洲同期累积从中国进口了86.6 GW光伏组件,占全年中国组件出口56%。同比增长112%。

2022年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超512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欧洲依然是最主要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46%。

目前,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TCL中环等头部企业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均在50%以上。

以天合光能为例,2022年国内市场营收占比49.55%。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晶科能源,海外销售占比达78%。2022年营收826.76亿元,同比增长103.79%;归母净利29.36亿元,同比增长157.24%;

不过,这些喜人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也是晶科能源,2022年7月曾公告称,卷入仲裁案,买方以公司违约为由提起仲裁,向晶科能源索赔约3.25亿美元。原因正是因美国政府发起无端的贸易保护措施,相似遭遇的还有天合光能。

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是全球趋势,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光照资源丰富,中东、中亚、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人口约占全球60%,经济总量占全球近30%,无疑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新机遇。

没错,以阿联酋为例,其“2050能源战略”提出,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要从25%提至50%,发电过程中碳排放减少70%。

据人民日报,目前,中国企业已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多种合作形式的光伏产业园,并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产业链,助力上述地区实行绿色低碳转型。

显然,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机,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有了新蓝海。

4

烈火真金 国际“大航海”进行时

仔细想来,这何尝不是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市场风云变幻是常态,但开放包容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狭隘贸易保护只是一时逆流,种种波折洗礼反而让企业越挫越勇、越挫越强。

因为,烈火出真金。市场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庞大的细分迭代需求,总会给兢兢业业、专业坚守的从业者带来惊喜。关键在于,有无发现商机的眼光、握住商机的实力。

看准当前的“形”,更看清长远的“势”。中国制造业的更大更强、国际“大航海”仍是进行时、未来时。

本文为首财原创

       原文标题 : 中国制造“大航海” 烈火见真金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