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滴滴顶不住了!小鹏54亿接过“烫手山芋”

8月28日上午,滴滴出行与小鹏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达成战略合作,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携手推广智能电动车及相关技术在全球的应用与普及,共同推动交通和汽车产业的变革。

01.价值54亿的接力棒

据悉,此次收购的最高总对价为约58.3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与此同时,小鹏汽车还与滴滴计划共同推出代号为“MONA”的全新汽车品牌。新品牌的定位将是一款价格约为15万元的A级车型,计划于2024年开始量产,并面向B端和C端市场销售。

此次合作完成后,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以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与此同时这一合作宣告了滴滴自主造车计划的彻底结束。

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滴滴一直致力推动出行市场的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小鹏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在汽车智能化技术方面也有深厚的积累。双方将持续在多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交通和汽车产业的变革。”

造车新势力们通过持续降价和多品牌发展展示了累积的先发优势,而滴滴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率先退出自主造车领域。仅剩百度通过与吉利的合作,依然在输出自动驾驶技术支持;小米则通过持续投入资金,将造车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希望帮助雷军完成第三次创业。

滴滴自主造车业务的终结无疑给后来者造车巨头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百度和小米是否会继续跟进,维持自主造车模式?华为、腾讯、阿里等巨头是否会改变参与方式?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未来的拷问。"

02.“豪门”们的高调进场

滴滴的自主造车业务最初在2021年初诞生,内部称之为“达芬奇”计划。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滴滴出行副总裁兼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正式公布这一计划则是在2022年6月。

最早的迹象可以追溯到2021年初,当时滴滴与比亚迪合作推出了首款网约车D1。而杨峻也是D1的首席产品官。随后,滴滴开始在行业内挖掘高薪技术人才,最终组建了一个拥有约1700人的大团队。

2021年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猛且最为热闹的一年。据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达到了339.5万辆,同比增长155%,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50%的份额。尽管市场渗透率仅为13.4%,刚刚突破两位数,但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这一年,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确定性的增长道路,也让众多大厂决定加入这场盛宴。

与滴滴同时宣布进入造车领域的还有百度和小米。

小米于2021年3月正式宣布进军造车行业,由雷军亲自领导,称造车是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策,也是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致力于为此做好准备的小米公司进展迅速。

根据2021年度财报,小米汽车业务的研发团队规模超过一千人,并计划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开始量产。

小米进军造车可谓是可以理解的。手机制造与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研发以及硬件制造和组装有着相似之处,只是造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远高于造手机。此外,小米当时也面临着手机核心业务疲软,迫切寻求新的增长点。

小米在造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小米集团最新财报,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资达到了310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费用达到了11亿元。

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已经花费了近60亿元进行研发和工厂建设,到交付第一辆车时,预计总投资将达到18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2024年小米汽车面市之前,将会面临剧烈的困难。滴滴的退出或许会给雷军增添更多心理压力。

除了滴滴、百度和小米,华为和腾讯也以辅助角色加入了这场竞争,华为通过三种方式(HI模式、智选车模式和零部件供应商角色)为车企提供支持,其中车载操作系统是参与新能源汽车业务中优先级最高的。

腾讯的参与则较为常规,他们为车企提供一体化的“车云解决方案”,包括车端、手机端和云端。汤道生,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表示:“腾讯的目标是帮助车企打造出高品质的车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改善用户的出行体验。我们将为汽车行业提供低门槛的定制化平台和工具链,让云成为智能汽车的生产力。”

华为和腾讯选择了更为保守的策略,它们不直接参与整车制造业务,但以温和的方式参与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阿里选择了更保守的方式,只是重点投资了小鹏,并参股了上汽集团和张江高科合资打造的智己,占比达到了18%。

加入新能源赛道的大厂们都曾信心满满,但滴滴的退出势必给百度和小米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或许会影响到华为、腾讯和阿里等公司在这场竞争中的参与方式。

03.大厂依次谢幕,小米已成“独苗”

深究滴滴退赛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经过近两年半的追赶,反而被蔚小理等新造车势力远远甩在后面。

在造车领域,互联网巨头似乎很难展现所谓的“巨头优势”,反而被新造车势力抢了先机。

首先,在资金方面,造车新势力们显然并没有缺乏资金。就拿蔚小理来说,他们的市值在滴滴启动"达芬奇"计划、开始自主造车的2021年前后达到了顶峰。2020年11月,小鹏汽车市值突破了500亿美元;2021年1月,蔚来汽车的市值飙升到了986亿美元;2022年6月,理想汽车的市值高峰超过了420亿美元。蔚来汽车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了宝马、通用等全球汽车制造商,名列第六。

可以说,滴滴在2021年进入造车领域时,正好遇上市值最高、资金最充裕的蔚小理。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估值的回落和造车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很难通过稳定的现金流来击败造车新势力。原因在于,造车新势力们总是能够获得融资,即使在当前投融资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例如,蔚来于今年6月宣布与中东主权基金CYVN Holdings签订股份认购协议,获得约1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7月,大众汽车宣布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将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

除了资金层面,在技术领域,造车新势力们的技术优势也让互联网巨头望尘莫及。

在小鹏汽车2023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察:“两年前,我认为因为成本原因,没有一家车企能够以15万元的价格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但是,通过我们对技术创新和成本的不断突破,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可行的路径和时间表。”

"全自动驾驶技术"只是造车新势力技术优势的一个缩影。从电池、材料、车载系统到整车组装乃至市场认知,造车新势力们通过提前布局,形成了技术壁垒。在如此注重技术积淀的造车领域,对于后来者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要实现"后发先至"非常困难。

当然,如果互联网巨头能够集中力量开展造车业务,那资金和技术问题最终可以解决。但关键问题是,互联网巨头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造车业务上。

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巨头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需要稳固发展,例如滴滴的出行业务、小米的手机硬件业务、百度的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业务。虽然这些核心业务能够为互联网巨头提供资金,但同时也让它们难以像初创公司那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造车领域。

因为造车业务虽然充满吸引力,但毕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以滴滴为例,事实上,滴滴在国内业务上已经实现了盈利,例如2020年和2021年滴滴国内移动业务调整后的利润分别达到了396亿元和613亿元。即使在今年第一季度,滴滴国内业务仍然盈利10.4亿元。

然而,滴滴国内业务的盈利几乎被造车业务和海外业务烧掉了。根据滴滴的财报,2022年,尽管通过业务调整,各项开支大幅下降,但研发费用却增加了8亿元,达到了95亿元。这导致今年第一季度,国内业务盈利且人员大幅削减的滴滴亏损了5.7亿元。而造车业务在研发费用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同时,众所周知,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滴滴近两年的日子非常艰难。在这种背景下,滴滴很难将国内业务辛苦赚来的现金流输送到依然遥不可及的造车梦中。

再看看与滴滴同时入场的百度,由于缺乏造车资质,百度的造车项目于8月14日正式被更名为极越品牌,并成为吉利控股旗下新成立的汽车子品牌。这意味着吉利控股已经掌握了造车主导权,而百度只是技术提供方。

另一方面,百度已通过产品如文心一言等成为国产大型模型的领跑者。根据百度的第二季度财报,百度实现了341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5%;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44%。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百度似乎已经找到了AI大模型的商业模式,并将其业务重点放在了这个方向上。李彦宏也明确表示:“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在许多行业具有巨大的变革能力,为我们带来了重大的市场机遇。百度致力于围绕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构建新引擎,推动长期增长。”

回头看看2021年初,滴滴、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进入,一度被业界看作是“最后一波造车新势力”。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巨头凭借其规模优势将碾压创业公司。然而,仅仅两年半的时间,百度和滴滴相继退出。

对于手机业务持续下滑的小米来说,他们还能够保持多少耐心,这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法拉第未来已经发布了交付公告,而雷军在今年8月14日的年度演讲中却没有提及"小米造车"的进展。但是近日有博主声称拍到小米汽车在新疆路试谍照,雷军卢伟冰“同时同地”出现 ,也许落地并不会太遥远。

04.总结

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趋势,孕育着更多行业优质合作不断诞生。作为共享出行与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代表,滴滴与小鹏汽车将并肩同行,加速推动智能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场景应用。

滴滴作为全球卓越的出行平台,与小鹏汽车一样秉持以科技引领未来出行的企业愿景。小鹏全新品牌及产品的推出,不仅将通过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还将使智能驾驶技术得到更快地普及,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享受到科技普惠带来的出行便利。”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小鹏和滴滴的合作还将在多个潜在领域提升双方的品牌及商业价值,为小鹏汽车引领电动汽车智能化、共享化、国际化,在长期打造下一代智能出行生态和探索智能驾驶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