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夹火箭,为何又是马斯克?
就前几天,马斯克开了无人驾驶车的发布会,虽然新车也挺酷炫,马斯克还和机器人握了手,但发布会仅仅持续了半个小时,真正的运营也要2027年前开始,仔细回想一下也没什么实质性干货,甚至还不如国内的萝卜快跑来得实在。
不过就在周末,SPACEX的火箭回收刷屏了,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没太关注,火箭回收已经是基本操作了,发射成功就是更近一步,成本控制做得更好一点而已,反正也是遥遥领先了。
但这次从视觉效果上,整了一个大的。
回收的火箭用发射架夹住了,这看起来确实有点神奇,真的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镜头。
甚至有网友还发评论说,会不会是回放?
于是,一部分人评论马斯克和旗下的企业确实是人类之光,另外一部分人说这虽然了不起,但跪着舔马斯克没意义,不如想想我们应该怎么搞。
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要说跪舔也大可不必,先要承认别人确实在某些地方走在前面,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有机会说赶上。
甚至还有博主说为火箭回收而欢呼的人都是药渣,然后说了一大堆技术的副作用,想要说服大家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带来的问题可多啦,等等。我认为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双标二元态,别人行了就鄙视,别人不行就马上嘲讽,但你要问这些人做了什么?提了什么实质性建议?并没有找到。
颠覆性创新为何经常有马斯克的身影?
那么关键来了,为何总是马斯克的企业在做一些非常前沿的工作,除了人工驾驶,还有脑机接口,火箭回收,机器人,甚至ChatGPT所属的OpenAI也是马斯克最早资助成立的。
这些颠覆性的创新,为何能起源?又如何成长?
不得不说这肯定和马斯克这个人有很大关联,这可以从马斯克的创业经历就可以看到,每次创业成功套现后,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创业中,不满足于仅仅是赚钱,而是发现问题,希望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借机寻租套利。
但这样的人为何能成长起来,并有很多人愿意支持他?如果没有环境的因素,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首先,这个环境得要有足够量的优秀人才,愿意一起冒险才可以,这里面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有冒险精神的缘故。关键是,社会对冒险的容错度需要较高。
因为颠覆性的创新,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规则和蛋糕分配,这其中难免产生矛盾和错误,社会能否接受或者接纳?
同时,美国确实有比较成熟的风险资本和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些资金和制度就是为了鼓励冒险,进而获得领先的技术优势,最终获取超高额的回报,来奖励冒险者。
这对冒险者是一种正向的反馈。
此外,美国提倡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上提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提供了基础。
总而言之,市场会为风险创新买单,并且支付溢价!这个市场不仅是国内,而是全球。
这些因素,其实我们中国企业家也都知道,只不过总体来说,我们比较鼓励求稳。
毕竟,我们才富有了没多久,底子还薄,稳一点也没错,人口众多,先稳住现有的成果,厚积薄发。
因此,我们的微创新比较多,应用创新比较多,譬如二维码虽然是起源于日本,但我们用来改进了移动支付,这也是一种创新,其他类似短视频,直播卖货,外卖都是这样。这样做的风险比较小。
但是之后怎么走,就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如何选择了,毕竟颠覆性创新投入是需要坚持投入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段里可能看不到短期回报,那么在这个时期,企业家能否坚持住?政府政策能否大力支持?如何辨别哪些是真的创新,哪些是骗补贴?
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产业和一批拥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用自己融来的钱下赌注,帮社会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同时也给技术孵化雪中送炭,然后等待市场的奖励。
这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只不过,大众熟知的一些国内科技企业家并没有在看什么颠覆性创新机会,更多是在孵化网红,靠流量变现。
这有点令人失望,但这背后或许他们也有难言之隐,值得深思,也并不是靠几个政策,或者鞭子抽能快速改变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骨子里还是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求的是安稳过日子,不喜欢有风险的生活。我们东方智慧更多是寻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探索大自然去淘金并不是我们的天生的优势,大航海时代已经说明了一些。这不是几十年能改变的。
那下一代企业家站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会去想更多星辰大海的事儿吗?
也许吧,期待,共勉!
原文标题 : 筷子夹火箭,为何又是马斯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