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芯国际人事“大地震”:CEO与CMO辞职(详细)

  行业第一受热捧

  自去年以来,芯片代工行业持续升温,全行业出现产能短缺,只要有产能就能赚到钱。不过,对于囊中羞涩的中芯国际来说,资金严重不足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时任董事长江上舟不得不积极吸纳投资,以期扩大产能。

  2010年底以来,大唐控股和中国投资注资,并持续增持中芯国际,分别以约19%和12%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被注资”传闻不断传出。有传言称,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就希望通过现金收购中芯国际,并整合其集团下属的半导体企业——华虹集团,打造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航母。

  一位IC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中芯国际一路走来坎坷,从有“红色台商”之称的张汝京于2000年创业开始,潜意识里,中芯国际一直打着赶超台积电的远大目标,而张汝京的退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此时,资本开始显露出残酷本色。

  该人士称,在股权结构彻底改变后,投资方已对中芯国际的未来发展展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如“放弃纯代工模式”、“与华虹合并”等等,毕竟中芯国际已是国内行业龙头,发展前景和运作空间非常广阔。“而董事长将掌握话语权,CEO则成为执行者。”

  内讧中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芯国际”,00981.HK),更大的动荡迹象开始显现。这家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或将经历一场比创始人离职时更大的危机。

  据悉,昨天下午2点多,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向董事会提交了辞职申请。

  截至本报发稿之时,未闻董事会针对王宁国辞呈的具体回复结果。但本报昨日下午同样获悉,就在两天前,中芯国际CMO(首席市场官)季克非已经提交辞呈。

  “据说他(季克非)暂时被挽留下来了,但是,如果情况还是不明的话,那也很难说。”知情人士透露。

  王宁国、季克非的辞职举动,或将在中芯国际高管团队中引发震荡。前周,消息人士曾对本报透露,如果王宁国离开,季克非、关悦生、CFO曾宗琳等拥有20多年半导体产业经验的人可能全部离开,不排除大量台湾地区核心员工追随而去。

  根据本报记者对于中芯国际长达7年的跟踪与报道,过去10年,中芯国际之所以从无到有,除了政府、产业政策、基础员工支持外,张汝京创立公司初期从海外带来及招募的大量核心员工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台湾地区的员工尤其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事实上,这也是大陆许多半导体工厂甚至面板厂过去多年常见局面,曾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陆(大陆)皮台(台湾地区)骨”模式。

  过去多年,大陆半导体人才成长迅猛,尤其是工程师与基层管理人员。但拥有技术、运营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多。王宁国去年曾对本报强调,与其说是做企业,不如说是培养人,一个成功的中芯,就代表着大批成功的专业人才。而杨士宁当初便是王宁国拉入的一名本土高管(目前已是美籍)。

  高管以及大批受过多年训练的核心员工一旦流失,中芯势必元气大伤。事实上,对手们早已盯上他们。两年前,英特尔大连12英寸厂曾大挖中芯熟练员工,上海华力微电子前不久也挖走一些中芯的员工。

  中芯仍未公布新任董事长人选及管理层权力分配方案,有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新董事张文义已被选为执行董事并已获董事长提名。

  张文义当初由江上舟力邀进入中芯,应该说,身为江上舟的同学并深得其信任的王宁国还有一些机会。那么,他为何提出了辞呈呢?

  知情人士透露,最新的方案或许将是如此:张文义任董事长、执行董事、总裁。杨士宁是否会担任新职,目前不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