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维通信:三季度净利润减少26.8%
近日,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031.1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74%;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489.0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84%;第三季度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减少26.8%。
整体上,公司仍处于业务转型优化阶段,经营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但利润率还面临阶段性压力:
①公司持续加大对新业务的拓展力度,新业务处于拓展的阶段,拓展初期毛利率较低,随着新业务放量,毛利率将逐步改善;
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供应链紧张,客户部分终端产品需求减弱;
③原材料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公司成本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从公司业务发展来看,公司当前还处于转型调整期。成熟业务主要包括天线、无线充电、EMI/EMC等业务,在经过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已是公司的重要业务来源,业务成长慢慢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期,并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而新业务,主要包括LCP、BTB、UWB、被动元件、汽车互联产品、感应材料等,目前正处在拓展初期,公司不断加大对新业务的投入,希望让新业务发展成为新一轮成长的主动力。部分新业务经过前期的投入已开始有明显突破,但新业务在拓展初期毛利率较低,这也是现阶段影响公司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公司也还需要加快对新业务的拓展,积极推动自身业务规划的落地。公司成熟业务、新业务虽然产品类型丰富,但其根基具有较强的共性和协同:
①成熟业务与新业务所依托的核心材料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几大核心材料平台开展,公司经过长期的投入,已取得了较好的材料技术积累;
②部分工艺技术是相似的,特别是在高精密技术问题的解决上具有相通性,可以较快响应并打通工艺路径,快速搭建技术平台;
③下游的大客户平台是相同的,主要都是面向消费电子类、智能家居类、汽车类等客户,在这些领域,公司已构建大客户平台,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新业务的落地。
从行业情况来看,一般下半年是一年中的相对旺季,但全球供应链紧张引发的客户部分终端产品需求减弱,供货周期拉长、部分需求减少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表现。部分客户产品表现相对较弱,但部分客户终端产品市场表现依然较好,公司持续重视与全球客户的紧密合作,并保持业务及客户的开拓力度,努力争取更高市场份额。
从公司运营能力来看,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逐步提升,前三季度毛利率较上半年也有所好转。公司也一直注重改善经营与管理效率,开源节流,聚焦主业,谋求新发展。当前阶段,公司新业务已基本完成布局,下一步,公司将专注、投入,把新业务做强、做大,提升新业务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助力。此外,公司将继续加强对上游材料的延伸,多做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可以直接就材料与客户业务开展合作,增加公司的收入来源。整体来看,随着新业务产品的逐步放量,以及公司在“材料->零件->模组”一站式能力上的不断加强,预期公司各项经营都会慢慢改善,逐步确定向好趋势。
对于公司新业务的发展情况,信维通信表示,新业务作为公司的战略性业务,公司做了很多重要布局,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新业务的逐步落地,也将逐渐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带来新的支撑点。
公司业务转型优化的思路与公司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公司的业务发展思路是用材料驱动业务发展,坚持“材料-->零件-->模组”一体化发展,而核心能力就在于材料能力,搭建并且不断强化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核心材料平台的能力建设,在相关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成立感应材料子公司,大力发展磁性材料的对内、对外业务;成立高分子材料事业团队,重点研究LCP/MPF等高分子材料,应对未来高频高速的产品需求。
针对核心材料,公司投入了很多精力,并一如既往保持着较高比例的研发技术投入。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约4.57亿元,占2019年营业收入比重8.90%;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约6.10亿元,占2020年营业收入比重9.54%;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约4.8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9.03%。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已申请专利1955件;2021年第三季度新增申请专利138件,其中5G天线专利36件,LCP专利12件,被动元件专利4件,UWB专利4件,WPC专利28件,BTB连接器专利4件。
公司还将继续坚持做好核心材料,打造技术驱动型企业,加快对LCP、BTB、UWB、被动元件、汽车互联产品、感应材料等新业务的开拓,用最好的材料做出最具性价比的零件和模组。目前:
在LCP业务方面,公司在LCP材料上沉淀了很长时间,已具备了从LCP材料到LCP模组的全制程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LCP材料-->LCP天线-->LCP模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该领域,公司凭借着对射频技术的沉淀以及这几年不断的投入,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规格、更高精度、更高调节性能、更高品质、更低成本的LCP产品,已得到客户认可。公司LCP产品已量产,积极配合北美大客户相关业务。同时,LCP也配合公司毫米波、UWB等其他产品,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在高精密连接器业务方面,公司BTB连接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打破海外厂商的垄断,批量供应国内、外主流品牌终端客户,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公司磁性连接器性能水平超越同行厂商,已配合北美大客户相关项目,实现批量供货;公司Lightning连接器始终与北美大客户保持着良好的配合,供货份额扩大,盈利能力提升。整体来看,公司在高端高精密连接器领域已经建立技术优势,已取得国内、外大客户的认可,这将对更多品牌客户形成示范效应,有利于扩大品牌推广成效,切入更多客户,形成业务的新增长点。此外,公司连接器在新型应用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未来还有更多新的增长潜力。
在被动元件方面,根据ECIA发布的《2019年全球被动元件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被动元件(RCL)销售额约为277亿美元。其中,被动元件在网络通信、车载、电力及工业领域的需求将分别达到120亿、46亿及29亿美元,较2017年市场需求量分别呈现11.6%、9.4%及7.4%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见被动元件具有巨大市场空间并保持着持续增长趋势。现阶段,高端被动元件主要被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厂商垄断,存在较大的国产化需求和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公司在被动元件领域已筹划许久,瞄准高端被动元件的定位,引进了国内外高端人才,搭建深圳-日本-韩国-常州-益阳多地国际化研发体系,积累了各类被动元件的产品开发经验。在电阻领域,公司2021年3月完成对聚永昶的收购,快速搭建电阻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正在加紧对电阻产品的扩产;在MLCC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信维通信(益阳)有限公司于2021年8月签署了合作协议,项目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推进MLCC项目实施,打造高端MLCC产品基地,加快MLCC业务的拓展。目前公司在已布局的被动元件相关业务,吸引了领域内海内外顶尖人才加盟,自主开发相关产品配套技术,引入日本、韩国高端设备并定制升级,攻克关键工艺,形成强大的人才与技术积累。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布局更多类型的被动元件产品,全面进军高端被动元件产业,做大做强被动元件业务。
在汽车互联业务方面,公司重视汽车业务的发展,可为客户提供车载无线充电、车载智能5G天线、UWB模组等汽车互联产品。公司正在加大对汽车客户及其业务的开拓,已获得大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一汽红旗、一汽奔腾、奔驰等汽车厂商的供应资质,正在与丰田、日产、通用、特斯拉等十几家汽车厂商进行商务与项目接洽,为公司未来2-3年汽车互联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此外,随着与客户业务合作的加深,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发挥主营业务优势,积极拓展汽车智能网联等其他汽车电子产品。
在感应材料业务方面,公司可提供铁氧体、纳米晶、非晶、硬磁材料等磁性材料,拥有研发、设计、制作及测试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公司感应材料技术水平领先,已实现对北美大客户的批量供货,在多类终端产品中有应用。
在UWB业务方面,公司已在UWB天线及模组上做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及专利布局,产品的定位精度、传输速率、功耗、抗干扰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领先水平。公司与NXP(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UWB在物联网、车联网领域的应用。公司在UWB业务上可提供天线、模组、配件等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国内、外客户正在拓展这一领域的终端应用,公司依托自身射频解决方案的能力,随着未来终端应用的推广,公司将体现较明显的卡位优势。
在对未来的展望上,过去一两年,公司做业务转型优化,成熟业务与新业务交替,成熟业务向新业务迈进。公司从研发投入、组织架构、薪酬激励、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做了提前准备,研发上,继续全球化布局,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的本土人才,强化公司的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的研发能力,确保公司产品的领先性;组织架构、薪酬激励、市场开拓上,公司与专业机构一起,围绕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进行详细梳理,更多启用年轻人,优化组织架构和考核体系,为公司后续的经营增长提供体系保障。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