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进口额持续下降的背后
根据官方海关数据,中国的芯片进口在2023年前五个月下降了近20%。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集成电路(IC)进口1865亿件,同比下降19.6%,略微收窄前四个月21.1%的降幅。在五个月期间,芯片进口总值下降24.2%至1319亿美元。
外媒对于这种现象也热潮热讽,直言我国“遮羞布被扯下”,“芯片全靠进口”,然而,芯片进口下降或者顺逆差,不是简单的“下降数字”。
01
芯片进口了多少?
不只是2023年的前两个月,2022年全年的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也是呈下降趋势。
从集成电路进出口数量看,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总额5384亿块,同比下降15.3%;出口数量总额2734亿块,同比下降12%;贸易逆差2650亿块,同比下降18.4%。近五年进口数量总额25801亿块,出口数量12796块,贸易逆差13004亿块。
02
芯片进口少的原因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数据显示,2000—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由2044亿美元增长至6065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和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芯片进口数量超过6354.8亿块,金额超过4325.5亿美元。中国芯片市场进口潜力巨大,但芯片技术受封锁情况严峻,客观上需要通过突破国际芯片技术封锁,提高进口替代从而提升芯片自给率。
市场整体萎靡
电子消费市场萎靡。受到新冠疫情、芯片短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电子消费市场需求放缓,尤其是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产品销量下滑。据统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部,同比下降11%;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为2.8亿台,同比下降3.6%;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4亿台,同比下降6.7%。这些产品都是中国芯片进口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市场需求减少直接导致了芯片进口量和金额的下降。
这样的情况进入2023年,并没有快速得到好转。国际知名调研机构麦吉洛咨询(Magirror Research)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通货膨胀问题没有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成本飙升,消费电子市场仍然疲软,导致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厂商库存持续高涨,普遍超过10周,部分厂商库存水位甚至超过20周。其预计,目前,面板厂商显示驱动芯片库存水位处于正常水平,随着消费电子市场逐步回温,面板厂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将持续增加显示驱动芯片采购量,不过部分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厂商库存水位仍将达到20周以上,需要到第三季度才有可能将库存水位控制在20周以内。
高端芯片进口多,但是被限制
美国政府认为,高端GPU主要用于高性能计算,是典型的军民两用商品。此前,美国基于同样的借口,已经将中国多家超算中心及相关研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而之后又将限制措施进一步具体到两家芯片企业的多款产品。
此前,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断供的核心是限制中国设计基于GAAFET(全栅场效应晶体管)技术的先进制程芯片,美国《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的重点是阻碍先进制程产能落地中国。如今,美国实施新的许可要求,限制中国利用高端GPU获取先进计算能力,由于被限制的是近两年商用领域最先进的GPU产品,暂时没有可以全面替代的选择,限制措施将直接影响到应用端生态。
有消息传出,英伟达为了满足大陆客户激增的需求,对台积电下了“超级急件”订单,计划在美国管制其A100 GPU产品的缓冲期之内完成更多的交付。高性能GPU是通用计算的“加速神器”,主要应用在超算、训练、推理三块领域。长期以来,英伟达等企业在高端G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一面是,限制措施会给国产GPU和AI专用芯片厂商提供一次市场检验的机会,中国有机会在GPU高端化上找到突破口。
国产替代的增强
在制裁政策频出的情况下,对中国下游应用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英伟达的GPU,有没有“PlanB”?
首先由于国内外企业芯片投入的不平等,芯片封锁会削弱我国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且随着竞争力损失的不断叠加,我国产业损失和宏观经济损失均会逐渐增大。芯片封锁会抬升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导致多数行业产出下滑,其中电子设备行业产出降幅最大。增强国产芯片对进口芯片的替代能力,强化不同进口来源芯片的替代行为,能够降低美国芯片禁运联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在中央处理器(CPU)领域,龙芯、飞腾等企业推出了多款基于自主架构或开源架构的产品,并在教育机构、互联网企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存储器领域,长江存储成功量产64层3D NAND闪存,并开始供货。而在模拟/混合信号领域,紫光展锐等企业也实现了部分产品线的自给自足。
此外,在汽车领域,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已快速进入汽车电子市场,涌现出了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四维图新(杰发科技)、芯海科技、中颖电子、紫光国微、复旦微电等一批车规级MCU企业,并在过去一年内推出了多款新产品,覆盖IGBT、MOSFET、Power IC、MCU到ADAS SoC等芯片领域。
从国产芯片类型来看,分立器件、逻辑芯片、Power IC和MCU等位居前列。而在下游应用中,通信市场、汽车电子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量较大。
根据WSTS的数据,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735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3.2%。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2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略微下降1.1%,约为1857亿美元。市场份额上,2022年中国大陆销售占全球比重约为31.8%。
国产芯片起量的同时,海外厂商也感受到了压力。比如在存储领域,在国内企业的努力下,打破了被三星、美光等海外企业的垄断的局面。
03
芯片进口升降的启示
芯片进口下降虽然能体现我国面临制裁遇到的困境,但是同时也能像国外某些人担心的那样“倒逼中国研发自己的芯片”。顺逆差不是一味的好或者不好,进口的升降背后,有着我国发展芯片的启示录。
贸易依赖的非对称关系
贸易依赖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对另一国的影响程度,是影响一国对外风险承受能力和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当贸易相互依赖的影响程度处于非平衡分布时,贸易双方由此形成非对称性贸易依赖关系。美国作为半导体超强国家,他对中国的限制显然把我们置于了不利关系上。
新加坡、美国和欧盟近年来芯片出口贸易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日本、马来西亚芯片出口贸易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呈倒U型,近年来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有所回升;菲律宾芯片出口对中国市场的贸易依赖程度趋于稳定且保持低水平。可见,中国逐渐成为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和欧盟等具有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或具备芯片生产线的国家和地区芯片出口的重要市场。
贸易依赖的非对称关系对中国芯片进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均衡的贸易依赖关系有利于国与国(地区)芯片贸易产生“双赢”或“多赢”。但是,由贸易相互依赖的非对称关系决定的相对权力优势对中国芯片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贸易相互依赖非对称关系的影响效果相反。在贸易相互依赖的非对称关系中,中国对他国和地区芯片进口贸易依赖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权力优势对芯片进口的促进作用,中国相对权力优势可有效对冲由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当贸易依赖、权力优势和贸易摩擦相互叠加时,中国对他国和地区的芯片进口贸易依赖会弱化权力优势对贸易摩擦的对冲作用,即当中国对他国和地区芯片进口贸易依赖越大时,权力优势对贸易摩擦的对冲作用越弱,从而贸易相互依赖的非对称关系对中国芯片进口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凸显。
供应链风险
当提升国产芯片与进口芯片的替代弹性时,芯片封锁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大幅降低,这表明增强国产芯片替代能力是我国应对美国芯片封锁的重要途径。
魏少军教授曾经分析过这件事: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打压中兴和华为等中国企业。2020年5月,美国对华为量身定制了出口管制“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并给予120天的宽限期。这引发了华为的超量订货和台积电等供应商的集中供货。华为作为一家世界级规模的企业,其芯片年采购量超过100亿美元。在FDPR的压迫下,供应商不得不打乱原有生产安排,以便赶在美国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向华为交货。这么大量的订单和交货时限要求,对全球半导体制造产生严重干扰。美国政府的真实目的是要借助缺芯事件重建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同时捎带着遏制和打压其他竞争对手。这一目的在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后续操作中展露无遗。
原文标题 : 芯片进口额持续下降的背后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