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高通比任何时候都需中国车企

2024-11-12 16:43
汽车像素
关注

高通需要网罗尽可能多的中国车企,帮自己打一场不能输的仗。

文|张霁欣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01.

高通向 Orin 开了一枪

10 月 23 日,理想汽车和长城汽车的高管,一起出席了一场不寻常的峰会。

开会的地点在美国的夏威夷,召集这场会议的,是美国的芯片巨头高通。

主办方给了理想和长城汽车数十分钟时间,在全球科技企业面前,介绍自己的智能化布局。其中理想还挤进了高通的主会场,这是中国车企的第一次。

但凡对新能源汽车有所关注的人,对两个名字一定不陌生——高通 8295、英伟达 Orin X。靠着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过去几年里,这两款芯片,让背后两家公司赚的是盆满钵满。

仅在 2023 这一年,高通在中国市场智能座舱芯片上的出货量,就有 226 万套,市场占有率超过 59%。同样受益的还有英伟达,今年新能源车 “卷” 的一个方向,是城区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从起售价 13 万元的零跑 C10,到 50 万的蔚来 ET7,Orin-X 覆盖了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不同市场。

伴随着这股风潮,今年 9 月,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能源车中,创纪录的有 11.56 万辆新车,装配了英伟达计算平台,预计年交付量,也是百万套的规模。随着中高阶智能驾驶的继续普及,英伟达的出货量还会继续增加。

本来这两家,一个主攻智能座舱,一个主攻智能驾驶,一起分享中国新能源市场增长的红利。但随着 AI 在车端的迅速铺开,端到端智驾、座舱大模型的部署,对车端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汽车的电子电器架构也在进化,向着中央计算、跨域融合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汽车,可能只需要一个 “大脑”,就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那对于芯片来说,部署在座舱域的算力和部署在智驾域的算力,不是你替代我,就是我替代你

高通和英伟达,都想要成为未来汽车的这颗 “大脑”。当然要成为这颗 “大脑”,就必须有更好的综合能力,对芯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英伟达的方案,是继续堆高单颗芯片的算力,那就是 Thor。英伟达在 2022 年就发布了这款芯片的计划,AI 算力高达 2000 TOPS,是 OrinX 的八倍。这块芯片很快引来主机厂的兴奋,理想、小鹏、极氪、比亚迪、广汽昊铂,都做好了搭载计划。

除了算力翻了好几番外,和现在的 Orin 相比,Thor 具有算力隔离功能,能够将自动驾驶所需要的算力,和车载信息娱乐等功能隔离开来。还能同时运行 Linux、QNX 和安卓三种主流车载系统,也能互相隔离。英伟达就像建了一个超级大泳池,泳池被划分成好多个区块,各个区块互不影响,还能根据需求实时调整面积大小。

换句话说,英伟达想要做出的,是一块可以兼顾座舱、智驾需求的算力中心。但从最终的四个版型来看,Thor 似乎还无法成为 “舱驾一体” 的 “大脑”,原因就出在,算力还是不够。

随着开发的推进,和来自主要客户的需求,Thor 降低了单颗芯片的算力,逐渐衍生出这 4 个主要版型:

Thor X,1000T 算力;

Thor S,700T 算力;

Thor U,500T 算力;

Thor Z,300T 算力。

为什么单颗 2000TOPS 算力的芯片被搁置了呢,成本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把芯片尺寸做大,成本的上升是指数级的,对于英伟达来说未必是难事,但对于汽车厂商的 BOM 成本来说,可能就承受不了了。

眼看着自己蛋糕差点被抢走的高通,早早便开始部署自卫反击策略,选择了不一样的路径。与英伟达不同,高通的策略,是针对座舱和智能驾驶,分别发布了两款芯片。这就是 10 月 23 日,高通发布的骁龙座舱至尊版平台,和 Snapdragon Ride 至尊版平台,前者用于智能座舱,后者用于智能驾驶。

▍高通的新方案

高通方案的特点在于,车企如果在一辆车上同时搭配这两款芯片,可以选择将座舱和智驾芯片,整合为一块 SoC,两颗芯片算力互通,座舱芯片可以充当智驾芯片的算力冗余,智驾芯片则可以在算力多余的情况下,加持座舱系统的计算能力。

相当于是两个差不多大小的泳池,平时各干各的事儿,但需要的时候,两边可以互相调水用。这就解决了堆高单颗芯片算力,所带来的成本问题。

高通要做到两块芯片能力的整合,必须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就有点像两个人,你也许可以训练他俩的默契程度,但要做到让两个人像一个人一样,用两个大脑来配合思考一个问题,或者精确调用四个胳膊、四条腿来做事就很难了。

另一个考验是能耗,如果两个人干活要吃四个人的饭,那并不适合装在电池驱动的移动设备上。比如现在流行的哨兵模式,一晚上可能就要消耗 3 到 4 度电,汽车智能化的场景下,很多类似的小功能,都需要调用芯片,降低芯片能耗,才能为更多的智能化功能留下空间。

要实现这两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芯片本身的设计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两款芯片,都用上了高通自研的 Oryon CPU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