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闻汇:海思麒麟引争议/IC新政被质疑/高通被围剿
如果这块Soc被市场证明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以麒麟920为起点、尝到了自主研发甜头的华为,即可就此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像三星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走硬件上垂直整合的道路。
逆袭,就真的不再是一个梦。
近期一连串的新闻将国内IC产业推上风口浪尖,大有抢占头条之势,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时间点和事件:1、5月28日,英特尔与瑞芯微合作推出专为平板电脑设计的新型芯片;2、6月3日,博通宣布退出手机移动基带业务市场;3、6月6日,华为海思发布全球首颗八核LTE Cat6手机芯片麒麟920;4、6月11日,浦东科投以每股22.6美元总价6.93亿美元收购澜起科技。
这些事件发生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业界形成两派泾渭分明的正反方论战阵营,一方高呼国芯崛起,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架势,另一方则大泼冷水,批判以点带面,称国芯和国际大厂的距离是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我有幸亲临IC咖啡里进行的一场国产芯片论战现场,听到一些业者的精彩评论,其中不乏创见性,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次论战话题有三:
其一:敌退我进?国际厂商的退出,给中国厂商哪些机会和警示?
这一话题似乎将讨论限定在手机主芯片市场之争上,因为前提是博通退出手机芯片市场,让我们看到似乎中国厂商的机会来了。从讨论中我们看到大多业者都很冷静的看待这一局面,基本认为博通退不退出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部分人认为中国厂商的机会一直都在,因为这个巨大的市场摆在那儿,更多人认为从目前格局来看中国厂商的机会很小,因为这样一个市场的增量空间最多支撑三家手机主芯片供应商已成业界定论,再多也只是小鱼小虾,成不了气候。
而近年来的趋势是,不仅博通退出了,德州仪器、飞思卡尔等半导体大厂早就退出了手机主芯片市场,这足以给我们警示多于鼓励,即使留在这块市场的高通、联发科和美满等厂商也在积极布局更大的物联网的市场,更有业内人士预测3年后高通也将退出手机市场,这些都意味着手机市场快要熟透了,没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保证芯片厂商持续的业务增长,而国内厂商还在把它当作香饽饽想要咬两口。
其二:中国IC的优势和劣势?
对这个话题的现场讨论,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比较有价值的声音,大致的意思是这样,一位工程师认为,本土IC一直落后于人,现在麒麟的推出似乎让我们又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但是千万别得意,要看清现实,就是我们在从材料、工艺到设计上都缺少技术积累,麒麟虽强大其核心还是ARM的IP,我们的优势在于软件算法上,这方面我们已有一定积累,可以继续发挥并和国际大厂抗衡;
另一位工程师发言,本土IC不要总想着超越德仪,超越高通,这些没有意义,我们一直是追随者的角色,以后相信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我们的优势也就是紧紧跟随,国际大厂开疆辟地找更多的新兴市场和应用,我们随后进入,分点田占点地,一样可以活的不错;
第三个声音是,本土IC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应该在满足本土特定应用需求的定制化芯片上多下功夫,这样看上去市场空间有限,定制化似乎总难以大批量量产,这位工程师又提出了一个定制化量产的概念,个人觉得有些道理。其实“定制化量产”这一概念并不新鲜,因为很多国际大厂也在做这项工作,即针对某一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待产品成熟后逐渐打造成通用产品,而国际大厂通常采用的都是大客户战略,对于庞大体量的中国市场而言,本土IC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找到那些有需求的中小型客户,为他们量身定制芯片方案,这是维持生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技术积累得好,也可以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生存之道。
其三:资本运作和政府资金如何正面引导本土IC产业发展?
论战现场确实就有一位来自投资界的朋友发言,而他是给本土IC泼冷水的,认为IC已经是夕阳产业,国家大力扶持和投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本土IC还是半死不活的样子,这一领域投资价值不高,大家该把关注点放到更大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应用层面。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