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嘲讽的“双芯叠加”,苹果也在用
贝克街探案官
作者:鲁镇西
你难以理解的技术,不代表行业不接受。
2022年3月28日,华为举行了2021年财报发布会。从加拿大回国半年之久的孟晚舟,终于也出现在阔别四年之久的财报发布会。
在过去的2021年,华为实现营收6368亿元,同比下滑28.6%,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资产负债率57.8%。其中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分别实现营收2815亿元、1024亿元、2434亿元。
华为2021年营收虽然较去年下降28.6%,但也在市场预期之内,毕竟公司消费者业务收入较去年几乎腰斩,与之相反的是,华为2021年净利润却同比大增超7成,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增近7成,达到597亿元。
图源:华为官网
进一步拆解华为2021年支出费用,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42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2.4%,公司内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在全球积累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组(超11万件)。
在2021年,持续投入大量现金搞研发,不断积累有效专利的华为,终于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公司净利润水平达到2017年以来最高点。而对于用户而言,过去一年对华为最直观的印象,应该就是HarmonyOS 。
据华为方面数据,2021年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数已经超过2.2 亿,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已有1,900 多家生态合作伙伴,鸿蒙智联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个,2021 年新增产品发货量突破1.15 亿台。如今的HarmonyOS,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备生态和应用服务生态。
不过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没有芯片的华为,再亮眼的HarmonyOS数据也等同于零。在财报发布会上,当被问及消费者业务芯片供应问题时,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公开表示:“解决芯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需要有耐心,未来我们的芯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结构,以提升芯片性能。”
目前关于华为提升芯片性能的讨论,更多集中于“双芯叠加”技术是否可行,2021年刚披露时,类似“两杯50℃温水,倒一起也绝不是100℃开水”的言论铺天盖地,但是前不久苹果公布的M1 Ultra也运用了类似技术,却迎来网友的一致好评,你们是“真双标”啊。
双芯叠加是“老掉牙”的技术
华为的双芯叠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两个芯片叠加,试图实现1+1>2的效果,但是大量网友认为就是将两个芯片串在一起,将其想象成EEB服务器主板上两个CPU槽位一起工作而已,大错特错。
芯片的“双芯叠加”技术,不是物理层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修改了设计逻辑和封装工艺,将双层芯片的技术做到低端制程,高端性能。苹果日前公布的M1 Ultra,相当于将两个M1 max,实现性能翻倍,这是面对摩尔定律限制的无奈选择,相关技术的探索,早在奔腾D时期就已经应用了。
所谓摩尔定律,核心内容是“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但是当芯片制程不断接近1nm工艺,这个定律很快就成为过去式,所以各家芯片厂商便早早开始探索图和突破这个定律的限制,只是当年英特尔奔腾D也面临着技术落后的窘境,直接翻车。
而落井下石这事儿其实是古今通用的,英特尔的老对手们一看“你也有今天”,于是大肆宣传这是“胶水双核芯片”,也许正是当时打下的舆论基础,让现在大多数网友看见自己人也用芯片叠加技术,就想当然认为是在忽悠人。
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苹果早在几年前就和英特尔合作,尝试过将标压处理器和一个eDRAM芯片整合在一个基板上,只是性能提升并不明显,价格还奇高,不被市场接受。这也说明CPU双芯叠技术门槛儿较高,一般人实现不了,但是只要突破技术瓶颈,大范围普及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当年被英特尔、英伟达联手挤出CPUGPU市场的AMD公司,为抢回市场份额发布的第一代芯片,就是通过将小芯片连接起来,达到实现高端性能的目标。所以,不仅是华为、苹果,即便是老牌CPU大厂,如英特尔和AMD,也在使用双芯叠加技术,试图突破摩尔定律。但使用叠加技术最为成功的,其实并不是处理器市场,而是闪存芯片领域。
3D NAND告诉你什么是弯道超车
3D NAND是英特尔和镁光的合资企业,研发的一种新兴的闪存类型,简单讲就是把内存颗粒堆叠在一起,解决平面(2D)NAND闪存带来的限制。目前该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固态硬盘产品中,为消费者带来更快、更大的存储传输体验。
如果不好理解3D NAND技术,可以简单将其想象成在一楼的基础上不断加盖楼层,达到扩容的目的。运用此技术的MLC闪存芯片,单个最大容量可达到32GB,而代次更低的TLC可达48GB。极大拉低固态硬盘单位容量价格,增加普及率。
在此不得不感叹英特尔这种老牌芯片厂的研发实力,不管什么类型的芯片,只要是基于PCB板的产品,他就能掺一脚,希望国内尽快出现这种公司,从而打破海外寡头垄断的局面。
英特尔和镁光研发的3D NAND技术,被国产企业创新应用是2018年,当年的长江存储推出了全新的3D NAND 架构——XtackingTM,该技术充分利用存储单元和外围电路的独立加工优势,实现了并行的、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及制造,产品开发时间可缩短三个月,生产周期可缩短 20%,从而大幅缩短 3D NAND 产品的上市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Xtacking?架构中,I/O及记忆单元操作的外围电路被生产在一片晶圆上,而存储单元在另一片晶圆上被独立加工,当两片晶圆各自加工完成后,Xtacking?技术只需一个处理步骤即可通过数十亿根金属垂直互联通道(VIA,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将二者键合接通电路,并封装到同一个芯片中。
现如今,长江存储早已实现了64 层3D NAND 量产,并发布了128 层3D NAND 产品,相较于目前最先进的176 层 3D NAND量产型,只差一代,是现存在产国产芯片企业中,距离同类国际先进水平最近的公司,直接帮助国产芯片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近期甚至有消息传闻,长江存储已经打入苹果供应链,为苹果刚发布的iPhone SE提供Flash产品,且不论该消息是真是假,长江存储早已进入华为Mate40供应链,有观点认为,SFS1.0 使用的闪存颗粒可能来自长江存储。
从市场消息来看,国内手机产业链正在逐步实现,除5G芯片系列外的元器件国产替代。所以,国产5G芯片什么时候才能补齐?
下一部麒麟芯片5G手机何时出现?
距离上一部使用麒麟5G芯片的华为手机,市场早已忘记了过去多久。毕竟当华为芯片禁运之后,手机市场份额当年就从全球第一,变成“其他”。
如果不是当时的连续打压,华为很有可能持续占据全球第一大手机厂,高端手机市场,起码国内市场,肯定不是现在苹果一家独大的局面。
去年7月份,华为新推出P50系列并无5G版本,但是余承东公开表示,P50系列将会搭载AI异构通信技术,该技术可以为设备带来“四网协同、双网并发和AI信号预测”等功能,通过4G+Wi-Fi6辅助,通信体验依旧很流畅。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P50系列,混用了5nm制程工艺的旗舰芯片麒麟9000和骁龙888,但是这两个版本都不具备5G功能,而这两款芯片其实都支持5G通信。比如使用麒麟9000的华为mate30系列有5G版本,使用骁龙888的小米11也具有5G版本,而华为P50系列无法使用5G通信技术,显然不只是cpu供应不足,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是曾经高调宣布供货华为的5G射频芯片企业,卓胜微,在2021年宣布因为某种原因,与华为不存在任何芯片交易。
值得欣慰的是,同样是创业板上市企业,富满微日前高调宣布,公司旗下射频技术完全基于自主开发,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或许意味着,富满微旗下射频芯片产品,完全不受使用外国技术禁止出口的限制,某种程度上看,只要华为具备麒麟5000库存,叠加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芯片,华为完全有能力推出下一款5G手机。
只是,双芯叠加技术应用于手机等消费终端上,是否会在提升性能的同时牺牲功耗,手机电池容量是否能支撑新设备的使用体验,和搭载麒麟9000系列芯片设备一样,仍旧需要华为推出商用版本产品经受市场验证。
原文标题 : 华为被嘲讽的“双芯叠加”,苹果也在用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