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苹果造车十年未见曙光 ,为何小米两年就做到了?

众所周知,苹果在电子消费产品上颇有造诣,带起了一帮“果粉”(包括小编)。

早在2008年特斯拉推出Roadster之际,乔布斯就也想苹果造车了,但彼时iPhone作为主业务线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因此搁置了一段这个计划。后来iPhone给苹果带来了巨大的营收,苹果就又冒出了想造车的苗头,结果没想到,在消费电子市场领域做到顶级的苹果,造车路居然颇为困难重重。

数次换帅,仍无目标

苹果公司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代号为“泰坦”(Titan),最初于2014年被首次曝光。

在最初的设定中,苹果明摆着是奔着超级豪车去的——外表酷炫、自动驾驶水平达到L5(代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最高水平,指车辆能够在所有环境和条件下完全自主驾驶,无需人类驾驶员的干预)、静音电动门、没有方向盘或油门踏板的汽车内饰、增强现实显示器、改进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等等。

虽然一直有消息称苹果有造车之心,并为泰坦项目专门招了一千多位技术人才,但公司高层却迟迟没有做好决定“到底要怎么造车”:甚至没有明确到底自动驾驶,还是半自动驾驶。

最终,在2016年Bob Mansfield接手Apple Car项目后,战略目标才变得清晰了起来:我们做自动驾驶。当时的他们雄心壮志,期待着做出继iPhone系列之后的又一个苹果传奇。

结果十年过去了,在每年数以亿计的美元持续投入后,苹果似乎逐渐意识到L5这个目标不大现实——以现有技术来说,打造出一个没有方向盘、脚踏板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当然不现实。

于是2022年,网传Apple Car将发布时间推迟到2026年,并将技术要求降级到L4(意味着车辆能在特定场景下完全自主驾驶,无需人类干预,但人类驾驶员仍然需要留在车内)。

又猛猛砸了一年钱后,最近的消息称,Apple Car又将发布会推迟到了2028年,而本已降到L4的技术要求,又降为了L2(需要人类驾驶员保持注意力集中,并准备在需要时立即接管车辆)。

可见十年过去,苹果的造车计划,终究还是难产了。

无畏苦难,国产自强

其实小米筹备造车至今也有两三年了,并且看起来进展不错,再半年旗下第一款车SU7就要交作业了。

按理说,苹果不论是品牌号召力、资金实力、研发投入,还是芯片领域技术人才体系等等无疑都是超过小米的,在科技生态和用户粘性上更是远远将小米甩在后头,为何造车却不如小米顺利?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供应链问题。苹果一直有一套自己的生态系统,想必造车也考虑进去了这一点,那他们所有的芯片、电池都需要全新定制。而美国的制造业,讲道理,一直都不大行。

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在近代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能量密度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循环寿命的延长。电机的效率和性能不断提高,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噪音更低,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激光雷达作为关键的感知设备,其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中国企业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些技术的日新月异,让很多国产供应商开始在智能化时代弯道超车了,不仅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使得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要知道,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可是占据了六席。

你说芯片领域的压制……确实有压制,但美国压了这么多年,华为不也照样造芯。

问界M9搭载华为自家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采用了先进的制程技术和架构,能够在较低的功耗下提供较高的计算性能,能够支持复杂的计算任务,包括自动驾驶算法、环境感知、决策制定等。

造车不像造手机,连马斯克也是靠大量烧钱支撑特斯拉的业务,直到与中国供应商达成合作后数年才开始盈利。而小米本就身处全世界新能源车最发达的产业链,自然不像苹果在欧美落后的产业配套的处境。

并且苹果因为有钱,对供应商“声音大”这一点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但是苹果在造车这一点,真不能只听苹果自己的。

现在大家都看上智能驾驶的市场,都奔着造车去,来中国求带带的也不是一两家,在有众多选择的情况下,苹果依然保持自己一贯高高在上的态度,硬气一点的不接单也不是没可能。

再者就是,小米的组装思维还是挺遥遥领先的。

不要小看组装这个事——你想把自己选好的零件组装出满意的产品可是很难的,毕竟几乎所有的汽车厂至今本质都是组装厂。在中国供应链极度发达,且被国外压制许久,中国供应商自己也渴望一鸣惊人的背景下,小米这样的极善于整合供应链的大厂简直是天降伯乐。所谓一人得道,全家得道,供应商当然珍惜这个机会。

而苹果,想要绝对的话语权和品牌效益带来的全部利润,想要一步登天直接做到最好,那当然难。

不过,收购说不定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Apple Car最后到底会如何,还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毕竟做出L2也只是跟特斯拉目前技术差不太多,苹果肯定还会更贵,到时候这刺刀,恐怕还得他俩先拼拼。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