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可靠性

2019-02-11 10:06
可靠性杂坛
关注

一、电子装联工艺的变迁和发展

1.电子装联工艺的基本概念电子装联工艺是将构成产品的各单个组成部分(元器件、机电部件、结构件、功能组件和模块等)组合并互连制成能满足系统技术条件要求的完整的产品过程,也有人习惯将电子装联工艺称为电子组装技术。电子装联工艺过程通常分两步。第一步完成内部组装,即解决形成各个结构成分和电路元器件布置等的基本问题;第二步完成外部组装,即根据最佳满足各个装置和仪器的使用条件及技术要求来解决成形、组装中的一般问题。电子设备系统是由若干装配单位逐步积累而成的结构。

制作最简单的装配单位的根基是基础元件(电路元件),它是最低的、不可分割的结构等级。基础元件包括通用电路元件或分立元件。在微电子设备中,微型电路也是基础元件。装配等级由组装单位的尺寸和复杂程度表征。在采用分立元件的电子设备中,结构的最小装配单位是简单的部件、小单元、组件或典型的替换元件,把这样的装配单元称为第一结构层次。当利用微型电路作为基础元件时,第一级结构层次的功能将大为复杂化。微型电路的集成度可以使组装的结构等级变得更高。由第一结构层次的部件装配的分单元、单元是第二结构层次。而第三结构层次等构成单一单元或包括分单元、单元的机架。装在设备的机架(机柜、机箱)上的一组单元,单一单元或一组安装好的机架便构成装置,它是最高装配单位即第四结构层次。

2.电子装联工艺的变迁和发展电子设备结构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或正如人们所说的5代,每一代的特点都体现在基础元件的结构上。在评价电子设备结构的质量或可靠性时,基础元件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代是用电子管和榫接电路元件制成的电子设备;

●第二代是用半导体器件、小型榫接元件和印制布线制成的电子设备;

●第三代是用经封装了的集成电路和印制电路板制成的电子设备;

●第四代是用高集成度的微型电路组件或模块、多层电路板及HDI-PCB制成的电子设备;

●第五代是在内藏无源元件(R、C、L)和有源芯片的基板上再贴装复杂的SoC、SiP、MCM等系统芯片包构成的新封装。

电子设备组装的完善应看成是电子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所体现的质量发展史,电话、电报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则应看成是现代无线电电子技术的起源,而首批工业用真空三极管的出现可称为广泛普及电子设备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大批生产的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用的无线电收发设备中,所采用的无线电元件的外形尺寸大,它们之间用单股铜导线进行电气安装,而元件的固定和接触连接在多数情况下是用可拆卸零件来实现的。零件在底盒内随意布置和电子管的外露安装不要求对元件采取专门的散热措施。当时的组装结构有两大缺点,即工艺性差及可靠性低。

20世纪40年代“指型”电子管、“橡实型”电子管和“弹丸型”电子管的出现,组装密度又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在成批生产电阻器(合成可变电阻器、金属膜固定电阻器)和电容器(可变的和固定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与陶瓷电容器)的同时,工业部门还掌握了一些安装电气元件(信号灯头、熔丝座、安装板、连接接线板等)的生产。此时,改进工业用无线电元件(改善参数及缩小外形尺寸)常常是完善电子设备组装的根本途径,但尺寸的缩小是靠提高电路元件的布置密度来实现的。

电子设备复杂性的日益增加,使设备中的电子管和电路元件数目过分地增多。对于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电子系统而言,设备的体积占数十个机架,总重量达数吨,而功耗达数千瓦。它消耗相当大的电能,使设备的内部发热增大,使所用散热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均已不能适应电子设备组装密度的需要,这对系统的结构设计似乎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设备的电路和结构设计的完善性决定了整个设备系统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要求缩小体积,减小重量,降低功耗,是提高可靠性和改善工艺性的根本出路。

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批量生产半导体器件和印制板安装技术的全面掌握,微小型化成了电子设备组装发展的新方向。

20世纪60年代薄膜技术和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为制作厚膜和薄膜集成电路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奠定了基础。随着微电子学的发展,结构设计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假如在制作第一、二代电子设备时为了减小设备的外形尺寸、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而力求减少各级电路、电子管和其他电路元件的数量,那么,在第三代和第四代电子设备中则力求无限制地增加等效电路元件的数量,也就是无限制地提高集成度。因为电子元件的外形尺寸已大大减小,重量和相对成本已显著降低,而它们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现代电子装联工艺

可靠性问题的提出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可靠性问题是伴随着微电子封装技术和高密度组装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积累起来的。

(1)在由大量分立元器件构成的分立电路时代,电路的功能比较单一。产品预期的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特性主要由设计的质量和完善性所决定。产品的制造难度也并不很高,由于组装的空间比较大,焊点形状比较单一,焊点数也不是太多,因此,装联工艺可靠性并不占有特别的地位。

(2)随着电子产品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各种小型化元器件和小规模的IC器件在各种类型的收音机、录音机、录放像机、通信机、雷达、制导系统、电子计算机及宇航控制设备等中大量应用。因此,此阶段电子设备复杂程度的显著标志是所需的元器件数量大量增加。一般说来,电子设备所用的元器件数量越多,其可靠性问题就越严重,为保证设备或系统能可靠地工作,对元器件可靠性的要求就非常突出、非常苛刻。

(3)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日益严酷,从实验室到野外,从热带到寒带,从陆地到深海,从高空到宇宙空间,经受着不同的环境条件的考验。温度、湿度、海水、盐雾、冲击、振动、宇宙粒子、各种辐射等对电子元器件所构成的综合影响导致产品失效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设计加固技术越来越重要,甚至构成了确保电子设备系统在严酷环境中工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4)随着现代半导体封装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多芯片封装(SoP)、系统级封装(SiP)、多芯片模块(MCM)等的应用,使得电子设备技术全面跨入了第四代,如图1所示。

图1

各种超大规模的模组化芯片封装技术不断涌现,诸如:① SoC:把多种芯片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大的硅圆片上,导致由单个小芯片级封装转向硅圆片级封装。② SiP:把多个芯片置于单一封装中,构成系统级封装。各芯片通过三维堆叠封装集成在一起,实现较高的性能密度和集成度。SiP还允许无源元件和其他元件(如滤波器和连接器)在同一个封装中集成。SiP的最终目标是在一个封装体内组装入系统的整个功能,这样有利于小型化、薄型化和轻量化,具有开发周期短,交货期快等特点,提高了电气特性,降低了噪声和耗电,如图2所示。

图2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电子工程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电子工程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